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柳岸·感动】中秋月下桥(散文)

时间:2022-10-17 17:00
  一   庚子年在武汉过中秋,正逢国庆中秋双节同天。下午,儿子提议到武汉长江大桥去看夜景。   退休之前出差武汉,我去武汉长江大桥拍过照片,还拍摄抄录了两座建桥纪念碑的碑文。正是这些略显斑驳沧桑的碑文,见证了“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我国现代桥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与宋代诗人林光朝所描绘的中秋月夜相比,我们在中秋月夜观赏武汉长江大桥,感受到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壮美和时代的进步!   我们出琴台地铁站,直接从汉阳桥头徒步走上武汉长江大桥。   放眼望去,滚滚长江奔流向东,夕阳余晖给大桥和江面镀上了一层黄金色彩,使大桥的轮廓更加分明。   年过花甲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   大桥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1156米,两头引桥总长514米,桥面4车道公路,两边是人行道,桥下箱梁内铁路为双线轨道。大桥下部结构有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可通过万吨巨轮。   我最初认识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这样描述武汉长江大桥:   小朋友,你们瞧,   这座大桥多么好。   大桥跨在长江上,   它比十层楼房还要高。   上层是公路,   汽车来回跑。   下层是铁路,   火车呜呜叫。   两头还有桥头堡,   好像卫兵在放哨。   感谢苏联的帮助,   感谢工人叔叔的创造。   这座大桥修得快又好,   全靠共产党的好领导!   出生在鄂西南边陲深山的农村孩子,那时就向往着亲眼看到千里之外的武汉长江大桥。   这时,暮霭初现的江面上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我们随着摩肩接踵的中外游人在桥面人行道上亦步亦趋前行。   身旁的桥面公路上车流往来如梭,桥下箱梁里不时有列车呼啸而来,就像一阵春雷滚过。   上、下游的桥梁鹦鹉洲大桥和武汉长江二桥的灯光秀不断变幻着梦幻江城的壮丽景象,闪烁着祝福祖国的字幕。武汉长江大桥连接的龟山电视塔和蛇山黄鹤楼遥相辉映,耀眼夺目……   我几次举起手机想留下这迷人的风光,无奈行人太多,根本停不下来脚步。况且一路上还有执勤民警拿着扩音器一遍又一遍地催促:“请大家不要在桥上逗留!请大家不要在桥上逗留!”   行走在凌空跨越的桥面上,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恢弘气势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二   “武汉一大怪,火车要靠轮渡载。”   人们没有忘记九省通衢大武汉的尴尬岁月。   60多年前,南来北往的京汉铁路、粤汉铁路被长江天堑阻隔,旅客坐火车到了汉口江岸,要下车换乘轮渡到江对面等候。行李随着空车皮还有火车头由渡船分批运上岸后,人们再乘坐火车出发。如此上下折腾,要耽误两个小时左右。   这种奇特的渡运方式,被称为“武汉一大怪”。这还不说,每遇恶劣天气,长江封航,轮渡停运,那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启程了……   为了贯通南北铁路大交通,早在清朝时期就设想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规划的武汉长江大桥,终于从遥不可及的梦幻变为现实。   武汉长江大桥头南岸观景台上有一座纪念碑,圆柱形碑体上镌刻着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八角形的碑座上镌刻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记录了大桥建设始末。   武汉长江大桥头北岸莲花湖畔有座纪念碑,镌刻着《管柱钻孔法试验记》的碑文,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管柱钻孔法如何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深水筑墩试验成功。      三   让我们循着两座纪念碑的文脉,去寻找那一段艰难而又豪迈的岁月。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兴建武汉长江大桥这样艰巨的工程,所面临的难度和挑战,是不可想象的。   政务院调集全国桥梁行业精英,紧锣密鼓开展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前期测设工作。还成立了以茅以升为主任委员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前苏联援华的156项工程之一,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桥梁专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首的28人专家组来华进行技术援助。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破土动工,两万多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汇聚武汉。建桥的砂石、水泥,主要靠工人肩挑背扛;连接主桥钢梁的100万颗铆钉,靠工人们用手工方式铆合。驻武汉的军队、机关干部和街道居民约10万人轮流到工地参加抬沙子、卸水泥、清理土地和绿化美化等义务劳动。全国24个大城市,包括48个大型工厂企业都曾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做过贡献。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南岸观景台上,面前气势磅礴的武汉长江大桥彩灯闪烁,分外炫目。钢铁巨龙变幻成了一道彩虹,飘逸在波澜壮阔的江面上。   托起钢铁巨龙的8座桥墩巍然挺立。看到这一排坚如磐石的桥墩,就让我想起了对岸那座镌刻着《管柱钻孔法试验记》的纪念碑,想起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初期遇到最大的技术瓶颈,那就是长江深水区的桥墩基础施工。   当时世界上大桥的基础施工大都沿用气压沉箱法。这种水下施工方法就是将大箱沉入江底,施工人员在箱内一个舱,另一个舱依照下沉深度注气加压排出箱内的水之后,施工人员下到江底施工。   一个施工人员每天在深水区只能工作2小时,而在高压舱内只能工作24分钟,工效低,进度慢。并且施工人员在深水区作业要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容易发生血液中毒的“沉箱病”。   气压沉箱法施工的水深极限是35米左右,由于长江水深流急,大桥桥墩的水深大部分都超过了这个极限。   考虑到中国在长江上建桥筑墩的特殊情况,苏联专家西林提出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解决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基础施工难题。   这是西林根据自己在煤矿区工作的经历,首次提出将煤矿管柱钻孔技术应用到长江大桥桥墩基础建设中。   管柱钻孔施工方法就是利用机械的震动力,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管柱打进江底岩层上,然后在管柱内向岩层钻孔,灌注混凝土,让管柱在江底岩石牢牢扎根,再浇灌混凝土将管柱连成整体,成为桥墩的基础承台。   采用管柱钻孔法架设大桥,当时不仅在我国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为确保稳妥可靠,周恩来总理要求先实验后再投入施工。   经过专家3个月的论证和半年的试验,证明管柱钻孔法将水下施工改为水上施工,不受深水期间施工的限制,可以大大改善劳动条件,加速工程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   将管柱钻孔法用于桥墩深水施工,当时在苏联还没有先例。苏联派出权威专家组来到武汉,对管柱钻孔法施工方案进行苛刻的审查,西林担心自己会因此受到审判。   时任铁道部长滕代远告诉西林:“管柱钻孔法方案是中国政府批准采用的,你不要紧张!”   经过10多天的全面审查,苏联专家组终于认定管柱钻孔法施工方案可行。于是管柱钻孔法就名正言顺地投入了长江大桥施工。   可是,管柱钻孔法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又遇上了新的“拦路虎”。   要将直径1.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穿透长江底下四五层楼厚度的泥砂,准确地落在江底岩石上,需要高震动力的打桩机。   从苏联引进17吨和30吨震动力的震动打桩机都达不到这个力度,需要震动力高达90吨的打桩机。可是当时苏联没有,中国更没有。   一批精兵强将奉命到达武汉,按照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制造出第一台90吨震动力的震动打桩机。随后又制造出155吨震动力的两台打桩机,还制造出大型钻机、射水机、抓泥机、吸泥机等机械设备。   重型打桩机的威力确实不一般,一个个大型管柱就像铁钉扎在豆腐上,迅速下沉到位,长江深水区筑墩快速推进。   随着一座又一座桥墩冒出江面,1957年3月,8座桥墩整整齐齐屹立在江面上;7月上旬,大桥桥梁全线合龙;9月25日,大桥建设全面竣工。原计划四年零一个月的工期提前两年完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时任铁道部长滕代远特别嘱咐妥善保护管柱钻孔法的试验管柱,并将《管柱钻孔法试验记》的汉白玉碑文嵌在上面,成为永久的纪念碑。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毛主席先后四次到武汉视察。1956年6月,毛主席从长沙到武汉,看到长江大桥轮廓初现,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既写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作用,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豪迈情怀。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从此,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从此,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建桥史上一座划时代的丰碑载入了史册。   60多年来,武汉长江大桥经历了多次特大洪水和70多次桥墩碰撞事故的考验。经检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特大洪水,能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钢梁和桥墩无裂纹和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无一松动。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屹立在滚滚长江上,支撑着起我国南北大通道。平均每天从桥上通行的火车近300列,汽车10万余辆。      四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极目四望,远远近近的现代化跨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万里长江上已经崛起了130多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长江大桥,其中武汉长江段就有11座。   在我国桥梁建设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跨江跨海跨谷大桥不断崛起的今天,武汉长江大桥似乎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可是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依然引起世人的持续关注。   武汉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不仅是武汉的地标建筑,也是新中国标志性的建筑成就,她所承载的荣光与梦想,值得永久铭记、传承。   1993年5月,80岁高龄的西林登上武汉长江大桥慨然称赞:“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一流、施工一流,养护也是一流的,大桥的寿命至少要延长100年。当年,我们是你们的老师,如今,你们是我们的老师。”   西林逝世后,他的的墓碑后面刻着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在西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中国驻俄罗斯大使致辞称赞西林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武汉长江大桥是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纪念碑。   有人说,如果到武汉没有留下长江大桥的纪念照,就等于没有来过武汉。几十年来,无论是武汉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几乎都要到长江边上拍摄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雄姿。在国内国外,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保留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影像,有多少人的记忆中还镌刻着这座大桥。   如今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秋之夜,武汉三镇灯火辉煌,两江四岸五彩缤纷,大型的灯光秀璀璨夺目,与中秋皓月争辉。   夜深了,我们在桥头户部巷吃了晚餐回到江边候车回程,沿江大道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大桥观景台和桥头文化长廊平台上人头攒动。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和摄像机留下这美好的记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