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校园溢满面桂香

时间:2021-09-09 07:34
  每次去芒市,我都要去州宾馆,不是去住豪华酒店,而是去瞻仰周总理和曾任缅甸总理的吴巴瑞一起种下的象征两国友谊长存的缅桂树。望着这常青的树,葱绿的叶,金黄的花,闻着浓郁的花香,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对中缅友谊的期望和祝福。   在中缅两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缅桂树的枝繁叶茂,中缅胞波情谊历久弥坚。中缅两国和平共处,中缅人民友好往来,中缅男女恋爱结婚,中缅学生团结互助,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不断有缅甸人到中国边境城市打工,经商和定居。特别是近几年来,到德宏各县市发展的缅甸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也来到德宏各县市上学。中缅边境线上的一些缅甸人家,也把孩子送到德宏来读书。   我们国家把缅籍学生与本国学生同样对待,对他们同样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样享受国家的一切教育补贴。学校把他们与本籍儿童同样看待,同样关心爱护他们。他们与本籍儿童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与本籍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起续写着中缅胞波情谊。   多年来,陇川就有缅籍学生,现有718名,我们一小有20名。我校缅籍学生中有贫困学生,有的是单亲儿童或孤儿,他们有的性格内向,有的自卑胆小。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号召条件好的本籍学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与他们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孩子们把他们带回自己的家,与他们同吃同住,把关爱和欢笑洒向他们的心田。学校大队部组织中队辅导员集中培训,教给他们关爱特殊儿童的知识,让他们在班级里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教育活动,对缅籍学生,特别是贫困、单亲和孤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不良心理阴影,不断向乐观、向上、阳光心态迈进。学校还多方努力,向国家教育基金会和县民政局争取项目救助,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147班曾有一名叫小晃的女孩儿,父母双亡,她和妹妹相依为命,由于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形成了自卑、孤僻、懈怠的心理特征。老师对她进行了特殊关爱教育。学校还争取章凤派出所的帮助,对她给钱给粮,为她们姐妹建了房子,每月送去生活费。姐妹俩生活得到了保障,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成绩也优秀了。后来,学校为激励小晃努力学习,还推荐她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工委组织的免费夏令营。142班有位名叫毛家蓉的同学,从小生活在缅甸,10岁来到我校读书。她英语说得好,可不会说汉话,也不会做数学题。同学们帮助她补习识字、说汉话和做数学,她也帮助英语不好的同学学英语。每天下午放了学,教室里总会有她和同学们互帮互助的身影。168班郑鹏峰、173班郑祖通弟兄俩也是来自缅甸的孩子。弟兄俩喜欢音乐、还喜欢打篮球。学校把他们吸收进校文艺队和篮球队。郑鹏峰在篮球队里任队长。他每天带领队员们在操场上训练篮球,短短一学期,队员们就熟练地掌握了篮球运动技巧。2014年10月,以郑鹏峰为队长的校篮球队到州上参加小学生“远翔杯”篮球运动会,荣获了亚军的好成绩。如今,郑鹏峰上初中了,弟弟郑祖通接任了校篮球队队长职务。课余时间,他带领队员们奔跑在学校的篮球场上。弟兄俩喜欢弹电钢琴和吉他,他们还教班上的同学弹奏,许灿霏、吴兴瀚等几名同学学会了吉他和架子鼓。2015年六一儿童节,弟兄俩率其他几个同学闪亮登场,一起表演了两个精彩的文艺节目。郑鹏峰自弹自唱,郑祖通和另外几个同学打架子鼓、弹吉他伴奏,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喝彩。我校的缅籍学生在他们弟兄俩与本籍学生共建胞波情谊的示范下,很快融入学校大家庭。在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中缅学生友好相处,努力学习知识,刻苦锻炼身体,为中缅两国共同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校地处边疆一线城市,有不少缅甸人在县城打工、经商。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把做好学生的睦邻友好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创新教育途径,丰富活动内容,利用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班级板报等形式宣传中缅胞波知识,宣讲睦邻友好故事,并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中缅胞波情根植于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从小懂得中缅的繁荣富强,需要两个国家和平共处,需要两国人民团结互助;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缅胞波情。学校还种植了象征中缅友谊长存的缅桂树,每到缅桂花开时,校园里就溢满了缅桂花香。   有人说老师是一位船长,为孩子们领航,越过江河湖海,驶向理想的彼岸;也有人说教师像一棵小草,虽然平凡,却能用它的本色给大自然以无限的生机。陇川一小的老师们愿意做校园里中缅胞波情的领航船长和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把聪明才智献给中缅人民,把一颗爱心献给中缅儿童。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祝中缅友谊之树长青,祝中缅友谊长存,愿我们的校园永远溢满缅桂花香!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