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星月守望】山村的寄托(散文)

时间:2021-12-13 15:18
  许是因为生在陕西的乡村吧,总一份乡情寄托在山里,总会去想想他传递给我的寄托。   小时候,我随着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一个屋里,晚上常有奶奶来讲古经(民间传说)给我听,“先黄先割”这鸟儿来了,奶奶便会说起她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夏天大伙都在收割麦子,他却一直等着,周围的人都在劝说,黄一点就割一点,收割了才是自己的,搁在家里才放心。他还是闲赋在家中,之后连阴的沥雨下了好多天,天晴了,麦子全部烂在地里,家里的粮食没有接济上,于是过些日子便饿死了。   母亲忙着和父亲操持家里,怕和我生疏的缘故吧,给我讲了一个布谷鸟的故事。   以前有户人家,家里有两个儿子,妈是个后妈,大儿子不是亲生的,这后妈不喜欢大儿子,时常刁难,有一天她拿出两袋谷子,对两个儿子说,现在给你们三年时间分别去两地种谷子,三年后才能回家,到时候看谁收得多。离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哥俩就抓着谷子吃,弟弟尝了哥哥谷子觉得特别好吃,便和哥哥做了交换。三年后回家的只有大儿子一个人,还带了许多谷子,等后妈找到小儿子,发现已经饿死了。原来大儿子的那袋谷子是炒熟的,种在地里根本就出不了苗。看到亲生儿子死后,后妈伤心地病死了,变成一只布谷鸟,每到种谷子的时候,就一直在念叨着“布谷布谷”。   记忆里家人都是信鬼神的。逢节便带着我在院子或者坟前跪拜作揖烧纸钱,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先祖,埋葬的地点每次祭拜,来回要走5、6个小时,途经两边长满荆棘的无人小路。每次祭拜家人便在坟前跪着念叨,保佑家人平安,娃们学习好的相关话语。我从开始的虔诚,到疑惑,最后不屑。祭祖本是怀念,平添了虔诚地诉求,有点迷信影子。   山神庙的出现更加深了我的反感,可是讽刺的是有一座还是外公承头修建的,说到修建,其实只是盖了房子,重新塑了神像。因为即便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拆了神仙的家,却从没因此断了烟火,反倒是毛主席让人生了埋怨;那时墓碑被拆,房顶有图案的瓦片被掀掉,烧了家里漂亮的牌位,毛主席成了表面上唯一的神,早请示晚汇报,上街还要背语录,人们刚开始适应,又到了80年代,政府将发行的毛主席塑像,纪念章充了公,公开推到两个凡是,也就瞬间从人们心中下了神坛。   无论怎样变迁,神在村民的心中地位始终没有变,从没有遗忘,当确认不会被关进牛棚,柴房,山神庙就在原来歇息的地建了起来。逢年过节长辈求个红腰带,给我们求个红裤头,反正免费的,一毛钱买六个水果糖的年代,捐几十块,随便就带回来了,大伙每次回来都乐呵呵的,没什么不悦。   神像前的木箱里捐钱,大家是放心的,我有曾动过这样的念头,偷偷砸了神像,撬开神像前留一小缝的箱子。这件事我经过深思熟虑,找了许多理由。山顶的神庙平常没人看管,塞了钱,祭拜的人便离开;神像是请外省人泥塑的,容易砸烂,砸了后常人没本事修复,即使买个塑料的也看着可笑,失去大伙心中的模样。可以发笔发财,买许多书,放在村委会,让人们从此不再迷信。砸了神像是对文化的弘扬。但终没敢动手,首先偷偷摸摸的像个贼,拿了东西便做了贼,村里人会看不起。其次如果家人知道绝不会包庇,要遭许多冷眼唾弃。总重要的一点,毛主席十年时间都没阻止得了,我无疑是螳螂拦汽车,蚂蚁啃大树。   与此同时,我也在考虑,大家为什么会信奉泥巴做的神仙?文化首先跳了出来,但立刻被推翻,父辈们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若不是文化课转成机械班,学开了拖拉机,不然许多可能都是大学生,姑姑也正是错开了时间,大学毕了业后全国才没了高考。我也曾翻看过父亲那时候批判宋江,刘少奇的文章,除去政治问题的考虑,语句和字都很漂亮。于是我又归罪于愚昧,也被推翻。我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的知识和经历我都不能比,而且他们充满了对日子憧憬,并日复一日地在耕作,不然也不会有布谷鸟,和先黄先割在传说。当然要除去临村那个傻子,但他从不主动去拜神。   一天我从家人的议论中知道了他的事,据说傻子不是生来便傻,文化大革命时,他和一个姑娘恋爱,一天姑娘被人强奸后上了吊,等犯人抓到,洗清了他的嫌疑,看守所放出来之后,一直不说话,当和家人说话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傻了。母亲说,想来是受了刺激觉得没了盼头,又没法和别人说道,时间久了精神就垮了,要是当时给神说说怕不会傻。这时候我心里蹦出寄托,这个词。   村里来的外地那些和尚,风水先生,村里人都会戒备着相传,“小心,可能是骗子,别被骗了钱”。一次走夜路的时候,经过许多坟冢,父亲笑着对我说,那有什么鬼,都是自己吓自己。但是他们却都对神充满了虔诚,即使邻里之间发生了口角,也会孩子般用神来诅咒澄清身份,“人在做,天在看,就不怕得罪了神,不怕遭孽。”“谁要是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就被雷神劈死”。家里遭了变故,常有人上了山神庙,祈求病人快点康复,去世的人走得安心,得神保佑,健在的家人安康,来年好运降临。想想就更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听说先祖之所以埋葬那么远,是因为生前考虑到了后辈的福祉。   于是我把一些归结为寄托,是寄托的力量。   如今我很久没回老家,却常会想起乡村的那些往事,老一辈的人,老一辈人讲的故事, 大家都时常拜着的山神庙。 他们给鸟儿赋予灵性传递着自己的寄托,用一些浅显通俗传说,传递着自己对生活,对家人的爱,把自己的压力寄托给山神庙,把自己的希望说给山神听,用勤劳质朴书写着,传递着那份情感,成为山村的标签,山村的寄托。   山村的寄托,寄托着几代人,传承的神,勤劳,善良,坚强的神。或许是亲人们的祈愿太多,在我孤独,挫折,徘徊的时候,总是传来乡村的寄托,心里总有那份寄托。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