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公盂醉秋

时间:2021-12-13 02:28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金秋的一个早上,天高气爽。我随网友群爬山郊游,50多人的网友团队登上了大巴,从当地黄岩北门广场出发,上了甬台温高速,穿过一个个隧道,大约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前沿阵地——公盂山脚下的前坑村。   公盂山,位于台州仙居县西北部田市镇公孟村,离县城约38公里,峰顶海拔1000米左右,坐落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公盂景区,是景区的核心地带。此山东与淡竹乡林坑村为邻,西与苍山村相连,南与柯思西平村接壤,北与前坑村毗连,林木覆盖率达98%,四季有花,水资源丰富,冬暖夏凉,生态完美,被广大游客惯称为华东的“香格里拉”、浙江的“西双版纳”。据有关文字记载,公盂山(村)原名叫于山,得名于宋,仁宗赵侦四年,归乐安县十三都乡管辖,直到1973年,这方奇特的山水才改名为公盂村。   初读公盂,必然发现许多美的元素。   按照既定计划,我们下车后,以各自的身体状况,自由组合,随时随地编入前、中、后三个爬山梯队,各梯队配备“1、2、3号”对讲机相互联系。如果有哪位觉得自己体力充沛或不支,可以激流勇进赶“先锋”,也可以停止不前等“殿后”。由于进公盂村的山路只有一条,狭窄险峻,崎岖弯曲,上坡下坡,下坡上坡,山路多处沿悬崖陡峭而上,我们刚开始排着一字“长蛇阵”,绕过一块块庄稼地,翻越一个个陡坡,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渐渐地,前、中、后三路人马拉开了距离,越来越远,首尾不相接。只有对讲机忙碌地工作着,不时传来梯队间互通的声音。   “1号1号,你们到哪儿里了?听到请回答。”   “3号,我们快到了……”   在公盂这片山涧仙境,留下了无数神奇的幽谷、清溪、奇峰、怪石、飞瀑、流泉,也留下了坎坷崎岖的山道。我们在亲近大山的同时,或多或少有美的收获,这里面不仅仅是包含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触摸到的,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蕴藏于心中的感悟与快乐。从山脚步行到半山幽深的公盂村,我们最快的走了一个半小时,最慢的足足耗上二个半小时。整个村落不大,由上坪和下坪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子四周奇峰环绕,群山把村庄围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掩藏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岙里。   至于公盂的美,包罗万象,五彩缤纷,奇景迭现。有人说,公盂的美就是一幅精心描绘的山水巨画,一幅需要我们用心去静静欣赏的画;有人说,公盂的美就是一首风情万种的诗,一首需要我们用心去慢慢朗诵的诗;有人说,公盂的美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一本需要我们用心去默默品读的书;有人说,公盂的美就是一坛醇香四溢的酒,一坛需要我们悠久去回味的酒……假如走进雨季的公盂,烟雨蒙蒙,山色如画,雾海翻腾,视野模糊,抬头看雾,脚下看路,笼罩山村,聆听风雨,令人欣赏别样的风景。   走到村口处,抬头是透明的蓝天白云,举目是苍翠欲滴的竹林,还有一个小水库,两道指向不同的小径,一边通向下坪,另一边通往上坪。村内,上百年土木结构的建筑群,多合院的老房子保留完整,无声地记录着岁月的痕迹,甚至有泥墙垒砌的猪圈,至今还养着猪。村后,整个公盂岩巍峨鼎立,气势峥嵘,石林崖壁,岩体裸露,有分布集中或独立的石柱,大多高度为200米,形状逼真,各领风骚。特别是公盂岭公盂岩东西走向的一片巨型峭壁,长约千余米,高达一二百米,崖壁陡峭,气势磅礴;西侧下方,有一处崩塌残余,色彩丰富,光滑平整,上部突出,下可避雨,中部纹理丰富,宛如摩崖石刻,顶部平坦……   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趣与格调中,虽带几分彷徨和爬山的劳累,但五谷飘香,我们似乎嗅到了丰收的空气。从村前转到村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块块梯田状、不规则的庄稼地,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盛装,有高粱粟,有水稻,有玉米,有黄豆等等。谁认定了一株又高又粗的秸秆,用手轻轻地解开一捧玉米的些许外衣,只见又大又黄的果实裸露出来,映衬眼帘。于是,人和玉米就定格在这一瞬间,合影留念,感觉与丰收同行。此时,正是秋光惹人醉,给我们带来一年中最流光溢彩的时光。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意思指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是秋天了。当朵朵白云从头顶飘过,一路树叶飘落,满眼秋色,假如我们伸手就能摘一片枫叶,或者随便捡拾一片落叶,只要拿在手上,瞧瞧这赤澄黄的颜色,仿佛自己进入秋韵的意境,如痴如醉。既能洞察到“一叶之秋”的想象力,与落叶飞花同呼吸,在自然世界中保持谦卑的心情,拥有秋天的心;又能掂量出丰收的厚重,即便是不见自然果实的喧嚣城市,也会把秋天的美装满心灵,脸上荡漾着收获的笑容,知足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边屋后,赏过秋色丽景,拍过照片留影,所有的自由活动结束后,我们三三两两回到村内的农家乐,找了个位置坐下,暂时修复疲惫的身躯。秋阳把身子晒得暖暖的,大伙儿聊着天,喝着茶,吃着自带零食,分享着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就这样,等来了丰盛的午餐,有炖土鸡、红烧猪肉、长豇豆、石磨豆腐、炒鸡蛋、绿豆面、芋头等等。饱餐之后,我们作了短暂的休整,并在公盂村办公楼门前集合,拍完集体照,准备着向公盂背进发,这是一天中最艰险、最辛苦的最后冲刺。当然,除了有勇气,还要有体力,我们50多位网友除了二位身体不适外,其余全上。   山的沉稳,人的智慧。在能量得到补充后,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我们又开始了向终点公盂背进发。去公盂背,其中最后有一段路特别难走。也许就不是路,很多是狭缝里的“流石坡”,又险又陡,一脚踩下去就会哗哗作响,不是把流石挤向边缘,就是往下滑,一不小心人就会摔倒。但好在“流石坡”道弯狭窄,边上丛生荆棘柴草,即便摔倒,只要用手本能抓下柴草,或者自然被柴草灌木挡住,一般不会顺势滚下山崖。鲁迅先生不是有句名言:“什么叫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这回的真切经历,我们才对仰望的公盂背、脚下的路有了全新的体悟。   爬山挑战着我们有限的体力,考验着我们顽强的毅力。终于,经过一小时的连续艰难攀爬,我们顺利地到达“丫”形状的结合部。面朝峰顶,右峰高度在一二十米,左峰高约百十米,前方再也找不到可行走的路,好像是悬崖断壁。为了爬上公盂背顶峰,我们几乎是徒手攀岩,手脚并用,甚至借助于自备的绳索,一点点吃力地挪动身子,缓步而行,爬上山顶。这时,很多人拍照留念,有的兴奋地呐喊着,男高音女高音交替着,成就感油然而生:“公盂背,我来了!我来了!”   山谷回音,极目远眺。站在山顶上,宛如天上云彩在伴舞,地上山峰在歌唱,我们烦躁的心情得到释放,似乎又多几分收获。在大自然面前,才知道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俯视周围全景,有村庄、竹海、石林、山脉、公路、河道等截然不同的风景尽收眼底。瞧,有一处崖壁突兀孤立于山坡之上,只要我们移步换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览胜,就会发现岩崖变幻无常,象形无穷,象瘦削如刃,或象大鳄鱼,或象犀牛,从此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异景……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当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城市没有了秋天,秋色变淡,秋景难见时,就意味着少了丰收的视觉和装在人们心中沉甸甸的果实,但我们却记住了古人留下的诗句,更有责任、有义务地守住公盂这道最后的优美景致,绽放秋歆的风光。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美丽乡村、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交相辉映,完完整整地把它留住,让后人续读,展示未来的财富。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