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荷塘】年轮(散文)

时间:2021-12-14 05:48
  开工第一天,看着办公桌上翻开的日历、台历,日子正好停留在1月31日。小城的春味很浓,路旁的电线杆子挂上了红色中国结,城中的树木均披上了色彩斑斓的霓虹,一片喜气洋洋的过年景象。   已十多年未在故乡过春节了,确实挺怀念那里的乡音、乡情,也不知那片醇厚的黄土地上年味的气息是否还是那样浓烈。   我小的时候,那片黄土上的家家户户入了腊月便停下农活开始忙着准备过年了。腊八早上必须要吃腊八粥的,配料为豇豆、绿豆、黄豆、红小豆、大米、小米、苞谷茬,按比例放进大铁锅细煮慢熬,盛到碗里红稠油粘,喷香诱人。晚上要吃“腊八面”,母亲用长长的擀面杖把案子上的面团揉光、擀薄,叠起来落成一沓儿,用纯手工刀切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烧火了,灶膛里搭上硬柴火,等开水滚烫了,母亲将面条下入,用一根长筷子不停地搅动着,“沸水游龙”便尽收眼底,火候到了,就用漏勺捞出来,放进一盆清澈的凉水里,接着在锅里调汤,佐料有油泼辣子、洋芋疙瘩,还有切成丁块的鲜豆腐。捞上一大海碗,端着圪蹴在门槛上,歪着头大口吃着,额头上很快就细汗微渗了,胃里温暖舒适。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提前将饼烙好,外酥里嫩,干黄香脆。到了晚上,给灶神爷焚香磕头作揖,乞求神仙爷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然后在院子里挂上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响着,送灶神老爷启程,驾祥云归天宫。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扫窑、掏炕、灶灰、碾米、磨面、蒸馍、蒸软馍,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   三十这天,我们小孩子最开心了,穿上了新布鞋,换上了新裤子,拿几枚鞭炮和半根香,穿巷子跑,满村子放。三十晚上,母亲会用面捏点小兔子、小鸡、小狗什么的,放在煤球炉子上烤,烧熟后,等我们睡着了悄悄地装进我们的衣服口袋里,还放进几粒糖和几毛钱。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是打“醋谭”,先敬姜太公神位,将犁地的铁铧烧红了,往上面浇用醋调和的水,用铁叉挑着,绕着屋子、院子一边走一边浇,嘴里低声唱念:“大吉大利,大吉大利……”打完“醋谭”后,我们便可起床,起床后洗漱完毕,母亲炒菜、煮饺子,我随着父亲敬神位,按照顺序,敬财神、门神、日月神位、灶神等等,敬完各神位完毕后,母亲就煮好饺子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其乐融融吃着。早饭结束后,我就随着父亲去本家挨家挨户拜年,“给您拜年啦!”然后磕头作揖,受拜者面露温润笑色,客气地说:“拜啥哩么,么拜咧!么拜咧!”每到一家父亲都会喝上一盅烧酒,我则会被大人硬塞着糖果瓜子么什的。拜完年后跟着父亲回到家,父亲已经是微醉了,躺在炕上呼呼睡着了,我把糖果从衣兜里掏了出来,放到炕的角落里,接着一溜烟跑了出去,招呼要好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子里其他叔叔、婶婶家挨家挨户磕头拜年。村子大人口多,也弄不清该怎么称呼,反正嘴里含含糊糊咕哝着“***过年好”,磕头作揖便是。每到一家,大人们都会发给我们一些糖果和瓜子。转了一圈后,四个兜子装得鼓鼓的,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向母亲炫耀一番。   大年初二走亲戚,先去外爷家(姥爷),大火碗盛着白菜、粉条、煎豆腐,上面盖着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咕噜噜冒着热气,惹得直流口水。初三、初四要上姑家去姨家。初五俗称破五,迎财神,吃搅团,晚上再吃饺子,说是能把穷窟窿补上。正月十五晚上最热闹了,娃们提着用酒盒做的灯笼,里面点一根小蜡烛,拿着母亲蒸的馒头鸭子,还有像小猪模样叫“简儿”,配一根小红蜡烛,蹦跳着地去送灯儿。   正月最后一天晚上,有一个很好玩的仪式,叫做“炼干”。家家户户门前放上一大堆黄蒿草,然后把对联呀灶神呀全撕下来丢在里面,把草堆点着了,再往里面扔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炸响,火光冲天。男女老少嘻嘻哈哈地跑起来,从火堆上跨过来跨过去,尽情地玩闹着,待火苗减缓烧成灰才缓缓散去。   年,到这个时候就才算真正过完了。   现在每每回忆起童年过年的场景,总有一种特别的滋味在心头。很想找个机会带儿子回乡过个年,那片黄土地养育了我,那里有弯弯的河流,那里有葱郁的山岚,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真真的乡情……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