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那年】母亲传给我的那些谚语(征文·散文)

时间:2021-12-05 06:11
     在我幼时成长的经历中,母亲有意无意之间,时常会有一、两句谚语脱口而出。母亲说得随意,我却记得用心,入耳难忘,终生珍藏。回想起来,那些寓意深刻的谚语,每一言都是一次教诲,每一语都是一朵智慧。   一   谚语:一百年不打墙,也冒不出土来。   我十三岁那年,家里在新场地盖房子,打(夯)院墙。乡亲们帮忙打墙的时候,没有从其它地方运土,而是就地取材,从院子里直接掘坑挖土使用。土墙打好后,院子里便留下几个又大又深的坑。   我问母亲:“这些坑怎么办?”   母亲说:“从村外其它地方运土填上就是。”就像母亲说的,父亲和哥哥用小推车连续运了好几天土,才把那几个深坑填平。   事后我又问母亲:“我们提前从村外把土运来打墙,不是更好吗,何必这样多此一举?”   母亲回答说:“一百年不打墙,也冒不出土来。打墙先从自己家里挖,有了坑觉得不方便,自然就会想办法找土把坑填上。”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母亲话的意思,但却记住了“一百年不打墙,也冒不出土来”那句话。长大后我便明白,如果不打墙,谁家也不会平时积攒土;而打墙的时候,如果直接从村外运土,要花费太多人力,既减慢打墙速度,又增加家庭开支。所以,先请人就近挖土使用,自己再慢慢把坑填平;确实是最合理、最高效、最经济的方法。   长大后我还明白,母亲这句谚语的寓意并不限于打墙,适用于许多地方。如今不管是企业贷款经营,还是家庭按揭买房,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二   谚语: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走一遭。   小时候,记得每年霜降节气一过,村里村外便一片荒凉。除了麦田外,收完庄稼的田野全是黄土朝天;荒野里则更是草稀色黄,看不到一点生命力。在外人看来,此时的田野似乎已经空空如也,毫无价值;但在庄户人眼里,田野里仍有取之不尽的物品,等着人们去挖掘拾取。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在母亲的催促下,到野外去找东西,名为“秋拾”。   “秋拾”的方法很多,如到地瓜田里翻土找遗漏的地瓜,捡碎地瓜干;到荒野里搂柴草;甚至找老鼠洞挖取粮食等。但随着一天天过去,荒野里的粮、草一天比一天少,捡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有时我到田野里忙活半天,只能捡到二、三斤碎地瓜干,或只能搂半篓子柴草,拿回家后觉得意思不大,便不想再出去。这时,母亲就会告诫我:“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走一遭。要是到了冬天大雪盖地,到哪里还能找到这些东西,千万别不知足、不珍惜!”   母亲说得没有错。对于处于贫困年代的人来说,“秋拾”对家庭生存极为重要。一年四季中,也只有秋天,人们才能有如此丰厚的意外收获。长大以后,我还从这句话中感悟到,其实人生和“秋拾”是一样的道理,必须抓住难得的时机。如果错过机遇,花费更多的气力不说,有时还会徒而无功。   三   谚语:推磨掉了棍,累死没人信。   小时候,家里不管是吃煎饼,或是做小豆腐,都要磨成浆。为此,我要经常跟着母亲去推磨。   那时我觉得推磨压碾最枯燥乏味,但又无法逃避,经常是一心二用,一边推着磨棍,不停地迈步;一边想着其它事情,不停地转脑筋。有时想事情分了心、走了神,一步没有跟上,磨棍便从磨上的绳套中掉了下来,人也清醒过来。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会笑着说:“推磨掉了棍,累死没人信,肯定又在偷懒了吧。”在多年的推磨经历中,我说不清有多少次被磨棍“出卖”,被母亲说得口服心服。   成年以后,自己虽然再也没有机会陪母亲推磨,但母亲那句“推磨掉了棍,累死没人信”的话,我却始终记得。因为这句话不仅让我铭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还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扎扎实实,不可投机取巧,更别企图蒙混过关,因为最终必然被事实所拆穿。   四   谚语:十层布,不如一层絮。   我上高中时的一年初春,学校召开运动会。为参加比赛项目,我换掉了棉衣、棉裤,只穿一件单衣,便赶到了学校。谁知这天中午冷空气突然降临,我躲在教室里,仍被冻得瑟瑟发抖。由于下午我还有铅球比赛项目,无法回家换棉衣。班主任老师见我只穿一件单衣,里面连件秋衣也没有,便找了一件单衣给我套上。看我冻得还是受不了,老师又从箱子里找了一件给我加上。那天下午,我穿着三件单衣,仍然觉得寒冷无比,放学都是跑着回家的。   回到家里,我一穿上自己的棉衣,浑身顿时觉得暖和起来。我问母亲:“为什么好几件单衣还不如一件棉衣?”母亲说,“十层布,不如一层絮。棉絮能保暖,再多的布也比不上。”   从十八岁起,我没有再穿过棉衣,因为所在的南方不再需要。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忘记母亲那句“十层布,不如一层絮”的话。我从中感悟到,生活物品也好,工作方法也好,只有对头对路,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从而体现出最大价值。因此,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我都始终遵循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道理,尽量避免“乱点鸳鸯谱”。   五   谚语:大碗小碗,勺子长眼。   我三、四岁时,农村还在吃食堂。每到吃饭时间,全队男女老少一百多口人,全部聚集到食堂门口,等着分饭。那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粮食歉收,每顿饭几乎都是以稀粥为主,外加一小块黑窝窝头。各家唯恐自己的粥分少了,拿的都是家里最大的饭碗。   由于母亲为人正直,又是军属,因而被生产队长推荐负责分粥。母亲按照生产队的规定,用铁勺子往各家碗里装粥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生怕分不匀。有的家庭带的碗特别大,粥在碗里显得少,便拿给母亲看,问是不是分少了。母亲总是笑着回答:“大碗小碗,勺子长眼。你的碗再大,我手里的勺子有准,一点儿也不会少给你。”母亲还说:“谁要是觉得分少了,就跟我们家老二、老三换换。”大伙儿听母亲这么说,就再也没有人不满意了。由于母亲分粥分得公道,此后生产队碰到集中煮绿豆汤、熬牛肉汤时,也都请母亲来掌勺,全队没有一个人信不过。   听到母亲讲“大碗小碗,勺子长眼”这句谚语时,我年龄尚小,一点儿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长大后,我便知道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凡事只要有标准、有规则,并且认真遵守,就能把事情做好。   母亲传给我的谚语还有不少,无法一一列举。这些谚语虽然未必是母亲的创造发明,却是母亲亲口传授于我,让我终生受益。这些谚语,也让我永远铭记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我的母亲!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