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永昌桥上的乡愁

时间:2021-04-09 00:54
火币网   婺源水乡,多水多桥。   在婺源县许村镇,现今保留下来的就有20多座古桥。有的已经废弃,桥面长满了茅草;有的依然是两岸村民进出来往、田地耕种的重要通道;还有的,甚至承担起了现代人汽车通行的重任,直接或经整修后成了公路桥。位于许村镇许村村小港河上的永昌桥,则是一个特例。永昌桥虽然形式上已经荒芜废弃,但它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成为许村人心中的另一类地标!   唐朝末年,为躲避战乱,“江冲府君行十五始迁”,一个许姓人家,离开了祖祖辈辈的居住地——河南许昌许村,一路奔波一路迁徙,长途跋涉,辗转来到了现在的婺源县许村镇许村村所在地——泉田。看这里水草丰美,环境优美,且偏安一隅,远离中原战火,于是决定在这里落脚安家。他们把泉田更名为泉田许村,以示牢记祖籍,至今已繁衍许姓人口868人,村名也正式定名为许村。   许村整个村庄为船形,小港河绕村而过,滋润着两岸的大片稻田。村头村尾各有八方井一个,八瓣梅花状的青石板井沿下,是春不涨水秋不浅的清澈甘甜的甘泉。泉田之名因此而来。远看许村,就像一条从河南许昌远航而来的小船,到了泉田终于入港,在船头船尾的两口水井形似插在地上的两条船杆,从此泉田许村的人们,便可以在此安居乐业。而村头村尾的八方井则隐喻着吉祥和祝福,既有欢迎八方宾朋表达主人热情好客之心,也有祈愿许氏子孙求官求财八方顺畅之意!   永昌桥的建成,更体现了许氏先人的用心良苦!虽然离开战乱的中原,一家人在婺源的泉田许村安下了家,但背井离乡的失落,亲人离散的思念,浓浓的乡愁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中。于是他们立下族规,许村所有房屋的大门必须朝东,面向他们的祖籍——河南许昌的方向,出门便可望乡。为便利生产生活的需要,他们在小港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命名为“永昌桥”,既有让许氏子孙永远记住祖先来自河南许昌之心,又有祝愿许村的许氏家族永远兴旺昌盛之意。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俗话又说“富不过三代”,为了确保后世子孙平安通行,不会因为缺少钱财耽误永昌桥的维修,在永昌桥完工时,许氏先人未雨绸缪,特意留存了一些金银,压在石拱桥上的一块石板底下,并用文字记载在族谱上。   许氏族谱上没有永昌桥整修的记录,但今天的永昌桥,依然完整坚固地伫立在小港河上,只是石板下的金银早已被人挖走。几年前,在永昌桥下游五六十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平板水泥桥,过车过人不用上坡下坡更加方便,永昌桥上便渐渐地成了茅草的乐园,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肆意地生长着。有人在靠许村这边的桥面上,树起了一根下粗上细有顶盖的四方石柱,远望像是立在桥头的一个灯塔,近观下面插着燃过的香梗,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不知是遥拜祖籍河南许昌,还是祭祀许村的许氏祖先,不管是哪一种,今天的永昌桥已经成了许村人的一个精神地标,让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让他们知道祖先创业的艰辛,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和美好。   几百年时光流逝,小港河水依然清澈,她慷慨地灌溉着两岸的田畴,温柔地滋润着许村所有的生灵。历史久远的永昌桥,依然坚固地高高挺立在小港河上,依然肩负着遥寄乡愁的使命,带给现代的许村人明确的归属感和永远的精神慰藉。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