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人生百态】格子蒸肉(征文.散文)

时间:2021-02-15 00:08
火币网      周日应老同学邀请,几个高中同学到乡下吃年猪肉。现在吃年猪肉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几十年没见的老同学又了音讯。老同学的家就在距县城不远的高山上,海拔比县城高三百多米,虽然到那儿有水泥铺就的乡村小道,同学们仍觉得走上山更好,说说话,呼吸新鲜空气。那是清石条铺成的石梯,据说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村民的杰作,两旁是层层梯田,冬日的旷野,远远望去,抖掉叶子的树木,家家的院墙外是富有的柴垛,偶尔有一声狗叫,带着柔和的尾音,像一种别样的问候,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亲亲的,暖暖的。   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迎着一抹冬日的暖阳,走进一家亲切的小院,老同学已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了。宽大的院落内是一栋新式三层小洋楼,在城里大约要几百万吧。房檐下还有一个精致的燕窝;房前屋后长满了各种果树,桃树最多,因此这地方也叫桃坪,有几位同学曾经来过,他们说等到了春天,这里就是桃花盛开的地方。他的房后还有一口泉水井,冬暖夏凉;房前是平展的菜地;小狗也摇着尾巴围着客人转来转去,好像是遇到亲人,也没叫几声。   主人热情地引领我们进屋,刚跨进房门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那是一种质朴的、地道的农家味道。   坐在暖暖的烤火房里,几个同学喝着自产的茶,吃着自产花生、瓜子,笑谈儿时记忆。老同学说,刚嫁来时心里不是滋味,离儿时的梦想相差很远,在娘家住了近两年才上山,好再那位还能干,生活过还算舒心,一双儿女都在上海工作,偶尔也到上海带孙子,到了大城市才知道还是山里好,有吃不完美味,用不尽的财富。   开饭了,主人让我们入座,木制的圆桌、方凳,透着憨实,也捧着热情。当冒着热气的大格子被抬上桌子,一片片肥嫩的粉蒸肉,沿格子围成一圈,中间是鲜香的排骨,拨开肉便是金灿灿的老南瓜、土豆,让人垂涎欲滴。   在浓浓的酒香和肉香中,老同学的几句开场白,唤醒了大家的胃口,享用着农村一年中时尚、丰盛、讲究的年猪肉,享用着质朴、自然的农家风味。大家喝着老酒、品着美食、拉着家常,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回到了老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小队都设有养猪场,养上几头猪,一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商品猪任务,其次就是逢过年过节杀几头猪,让队里百姓改善一下伙食,但不是白吃,虽然没有食品店的贵,也不是每家都能享受,那就更不可能请人吃格子蒸肉了。   那时,猪吃的饲料是野草,一般要养一到两年才能长到一百多斤。如果猪长不到一百斤,上面不发证,杀猪佬也不敢杀。我好友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年他家杀年猪,老父亲一大早就起床烧开水,杀猪佬一听说没领到宰杀证,便坐在那儿等,锅里的水开了又开,水加了又加,一家人等啊等,直到天黑才领到证。本是一件高兴事,确搞得一家人不痛快。另外还规定,猪肉要购半、留半,就是杀一头猪,猪肉带尾巴一半要上缴给国营食品店,另一半才可供自家食用。   那年月年终可卖一头猪,自家再杀一头大肥猪的大多是家里人口多、相对富余的人家,如果当年家里比较顺,或者有喜事,就会请亲朋好友吃格子蒸肉,高高兴兴庆贺一下,感谢亲朋好友的关照。   困难的年月,吃肉似乎是一种非份之想,吃肉成了一种向往。能够弄点肉吃有破天荒的感觉,即便弄到点肉也是让娃们先吃,说是有利他们长身体。   几十年过去了,家乡人吃格子蒸肉的习俗并没改变,而是在观念上大变;过去是要求蒸肉肥而厚,片片大,吃肉时一咬就冒出油来才算有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是那年代吃肉的生活写照;现在想起来,就像在梦里一般。虽然都是吃着格子蒸肉,但不同的人相聚情趣也不同。与老师一起吃格子蒸肉是谢恩,表达的是师生情意;与同学相聚一起吃格子蒸肉,谈的是童年趣事,聊的是同窗友情;与家人相聚吃格子蒸肉,融入的是人间亲情……   如今抬格子倒成了一种文化旅游时尚。人们外出旅游,除了观赏人文美景,就是品尝当地特色食品。不过你要想吃上格子蒸肉必须事先预定。假若你运气好,遇上杀年猪,那肉还冒着热气,立即加工成格子蒸肉,那味道就更地道,你会一边吃着蒸肉喝着老烧,又一边感受着那山那水那人那文化。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