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心愿】吃派饭引发多多(征文·散文)

时间:2021-11-21 00:50
  我从业41年,就有30年时常下农村吃派饭。下乡吃派饭,交粮票给现金,这本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可是从吃派饭引发的故事,却有许多发人深思,更有许多耐人寻味。   一顿菜粥(时间:1951年地点:下板城的一个小村庄)   早起来村里采访,中午派饭时候,村干部可为难了。原来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时节,全村20几户人家都断了粮,几乎都靠糠菜糊口。面对这种情况,我马上拿出带来的米袋子,倒出来半斤小米,让村干部倒进他家的“野菜锅”。这位村干部不好意思,要给我单做,我没让。结果是:我和村干部全家人,共进了一次别有风味的午餐,吃的是“小鱼钻沙”式的野菜粥。   呼喊吃饭(1956年,兴隆县天高地厚村)   我和小张去兴隆“无人区”采访,住在龙潭村(抗日时期化名为天高地厚)邵村长家。第二天早晨,就听对面山坡上一位老乡喊:“八路军同志,喝粥来呀——”这一声喊叫,喊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那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十年了,抗日老根据地的老乡还这样称呼工作人员,可见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板栗窝头(1957年茅山区一个盛产板栗的小山村)   一天中午,我和区委王书记一起吃派饭。女主人端上来一大盘子新玉米面窝头,盘子里还夹杂着几个类似高粱米面的小窝头。女主人特意指着窝头说“尝尝这个”。我没听懂,光觉得新玉米面的香甜,就先抓了一个“黄金塔”。等到再要取第二个时候,女主人又发话了:“同志,你尝尝这个,这是栗子面的”。说着,拿了一个小窝头,放进我的碗里。我一尝又甜又面,别提多么好吃了。我心里的话“你怎么不早说呢!”   疑问稀粥(1964年兴隆县深山区里的一个基层社)   县供销社王主任陪同我和老赵下乡拍照,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基层社吃住。第一天,中午饭还可以,晚饭就让人犯疑了:主食光是稀了不能再稀的小米粥就咸菜,连盘炒菜都没有。我和老赵喝完稀粥出去遛弯时,百思不得其解。想买斤点心垫补垫补,又怕影响不好。等到晚间夜深人静的时候,炊事员端进来半筛子新炒的热栗子。炊事员说:怕你们晚上吃不下炒栗子,晚饭才给熬了“一个米粒追着一个米粒的稀粥”。噢!原来如此。   都没吃饱(1957年青龙县干沟的一个小村庄)   初冬时节,我和老田、小王去青龙干沟作实地采访。临出村的那天早晨,我们被分派到三个老乡家去吃早饭。我去的那家,给我做的小米粥熬酸菜粉条,饭食没说的,就是炕头上坐着一位患有严重哮喘病的老头。他“呼噜、呼噜”地喘着粗气,一会儿咔痰,一会儿甩鼻涕。闹得我好歹喝了一碗粥,放下粮票和现金,赶紧走了出来。回来一学说,老田说:“我去的那家还不如你哪!那家的女主人躺在炕头上,长了一身的疥疮……我俩都心思:小王去的那家准错不了。小王说:“卫生条件好是好,就是他家的那个宝贝儿子,给了我一个“下不来台”。原来,小王去的那家,给他炒了一小盘摊鸡蛋,女主人带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靠在屋门框上,看着小王吃粥。小王刚动筷子夹炒鸡蛋,小男孩就喊了一声“妈!”他妈把他抱在怀里,赶紧说:“乖儿子,等着,等着。”等到小王再吃过两口炒鸡蛋,小男孩哇的一声哭了,他一边哭一边喊叫:“他都给吃了,都给吃了!”至于怎么下的台阶,小王没往下说。反正这顿早饭,我们三个都没吃饱。      追赶灰狼(1956年滦平县火斗山村)   我和滦平县委通讯干事高东亮,去巴克什营一带农村作巡回采访。有一天,晚饭被派在沟里的一个小山村。我和小高吃完饭,就已经日落西山了。我们刚出村头,就见道旁土坎子上站着一条东张西望的“大灰狗”。小高惊慌地喊了出来“是狼”,我仔细一瞧那嘴,确实是狼。我们小声商量一下对策。我俩猛一哈腰,急蹲下来,一手捡起一块石头。别说,这一招儿,还真灵!那只怀崽的母狼被吓了一跳,扭头就往山坡上跑。我和小高边喊边追。那只母狼蹿到山坡顶上,还回头望望。等我们爬到上坡顶上,那只母狼已经逃得无影无踪。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