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柳岸?往事】旧时光里的拉车(散文)

时间:2021-11-14 02:05
     一   一朋友在微信圈里发了一组照片,小推车、纺车、提灯、拉车、缝纫机、金鹿自行车……问谁还认得这些老物件。   作为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农村人,所有东西都曾使用过,我自然是熟悉的。转给儿子看,儿子只能认出自行车,同时还惊异于自行车车把和后座的怪异,其余全不认识。   其实儿子是坐过拉车的。九零后的儿子出生时,我正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中学教书,和妻子是同事,当时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偌大的教育系统只有教育局有辆汽车。去医院住院的时候我是用自行车驮着妻子去的,三天后出院当然不能用自行车,农村出身的自己连个能坐车的亲戚都没有,无处借车,就用学校的拉车把妻儿用被子裹得严严实实地拉回家。儿子当然不可能记得坐拉车回家的事,但妻子每当提起来总觉得我们这做父母的无能,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其实,她是在埋怨我,但看她的样子也觉得是温暖。我说,现在找个拉车拉着生孩子,那就是奢侈了,谁家有?   当时的生活条件确实不行,但现在想想,我们这代人,小时后经历了生活的贫穷,青年时赶上了改革开放,中年时迎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享受着发展的成果,我们才是最幸运的一代。很多年轻人无法感受到当下多么好,我很理解,因为他们的心中少了最简单的逻辑——对比。      二   生在农村,从小就开始接触拉车了。   种地所需的东西都是用拉车运到地里,种子、肥料、农具……   地里所有的收成也是用拉车拉回家的,红薯、玉米、小麦、花生、棉花……当时最愿意干的活就是刨红薯、花生和萝卜,这些东西是可以生吃的,新鲜的红薯和红萝卜脆生生的,有点甜;花生则是越嚼越香。对小时没有一点零食的我们来说,这已是最好的美食了。   红薯秧子、玉米秸、麦秸、棉花柴……这些后来人们拿来烧荒的东西,在当时都是有用之物,因为买不起煤,村里都是用这些东西当柴火做饭的。满满地装好车,拉回家放在院子或胡同里,随时取用。收完麦,过完秋,地里被各家的拉车拉得干干净净,真正做到了地净场光,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用途。   地多的人家都有毛驴,运起东西来轻松多了。我家人少地少,如果养驴,用时少闲时多不划算就没有养,都是用人拉车的。运的东西少而轻的时候,父母中的一人就能完成,一般不用我们;运较重的东西,像运土杂肥,一个人就吃力了。原来的农村,全是土路,道路崎岖难行,拉重东西时,一个人拉着费力,另外一人就在车帮上捆一根绳子,把绳子挎在肩上帮着拉,就像电视里演的长江边上拉纤。我每次帮着拉车都是拼尽全力,因为自己多用点力,就能让父母轻松一点。   家乡处在黄河故道上,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菜。自己十来岁的时候,家里开始种菜,主要种的是菠菜和芫荽。每年菜收获后,先把菜分成两类,短小纤细的拿去卖掉;把长得整齐粗壮的好菜放在后园,用黄河故道的细黄沙把菜埋起来,这是我们当地农村储存菜的土办法,黄沙既透气又保温,可以防止菜不失新鲜而又不至冻坏。春节临近的时候把菜起出来,用拉车运到县城或邻近的县城去卖,能卖出比平常高几倍的价格。父母都是头一天晚上起菜装车,用粗布单子把菜盖好围严,第二天天还不亮就出发了。满满的一车菜,一千多斤重,父亲驾辕主拉,母亲帮着拉,几十里的路得四五个小时才能赶到,卖完菜已是傍晚,再顶着星星回家。父母年轻时为家庭和孩子们付出的艰辛,现在想来还让人心酸。   其实不光是自己家,当时平原上的农村,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来源都是用拉车拉出来的。      三   家里的拉车用了多年,早已破旧不堪,车把断了,用铁丝捆住,铺板也换了两次,车帮摇摇晃晃,不能拉重东西,必须换个新的了。   买一个新车需要一百多元,实在不舍得,父亲决定自己做一个。请教过当木匠的表哥后,父亲买来锯条、凿子、锛、斧、墨斗等物,锯掉自家院里的槐树,自己在家做起了憋木匠。憋木匠是对没有拜过老师,没经老师传授,自己琢磨着干活的木匠的称呼。把旧拉车拆开,一一量好每一个部件的尺寸,父亲开始了自己的木匠生涯。实在憋不过去的时候,就去请教自己的表哥。白天干不完,点起提灯晚上继续干。七天后,父亲凭自己的聪明勤奋做出了第一辆拉车。   这辆新的拉车出门上路后,马上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当听说是父亲自己琢磨着做的,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快一个老乡找了来,说父亲做得车不错,想请父亲给自己做一辆或者是把这辆卖给他,出价一百多元。和母亲商量后,父亲决定把车卖掉,自己再做一辆。   就这样,父亲兼职做起了木匠,农闲的时候,就自己做拉车卖,一年能卖十几辆车,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父亲十五岁时,我爷爷去世。家境贫寒的父亲,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只能辍学务农养家。父亲的姨家表哥,我的表叔,小学和父亲同班同学,二人读书成绩难分伯仲。因为家境较好,表叔后来考取了初中、高中、大学,以至后来出国读书,成为澳大利亚皇家医学院博士生。   表叔回家时就到我家看望父亲,看到父亲自造的拉车,表叔感慨地说:“创造力从来就属于想改变生活的大众,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被苦难生活压垮的原因吧。”   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经过农田分包到户后几年的积累,家家都有了余钱,盖新房的逐渐多了起来。自家的房子也已经破旧,父亲决定把旧房拆掉盖新的。   房子要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才能盖。秋忙后先在自家地里请乡亲们帮忙打好了土坯,彻底晾晒干后,一趟趟往家里拉。那时候为盖房子运东西,已买了毛驴,往回运土坯已经轻松多了。檩梁也已经准备就绪,只差苇箔了,到集市上去买要贵很多,父亲决定自己亲自去买苇子,回来请人编苇箔。套上驴车,父亲去了离家三百里的衡水,那里盛产芦苇,价格便宜。   当时已是冬季,父亲回来的时候正下着雪。车上装得满满的芦苇,毛驴通身是汗,为减轻毛驴的负重,父亲没坐在车上,几乎就是走回来的。找人帮忙卸苇子时,父亲已没了亲手卸的力气。   第二年春天,我家的新房完工了。又是拉车,帮我们一起拉出了一个富足、整洁的新家园。      四   和无数农村孩子一样,我兄妹三人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城市工作,父母年龄大了不再种地,承载着一家人记忆的拉车也被处理掉了。   但多次在梦里,我梦见自己小时候在和母亲一块拉车的情景。当卸完满车的东西,拉空车回家时,我坚持让劳累的母亲坐在车上,让我拉她回去。母亲高兴地坐上车,一会儿赶紧下来替我,怕累坏了自己还未长大的儿子。   当柴油三轮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没有预料到它的发展速度,以为它会像拖拉机一样,难以普及,老人们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拉车。但年轻人抵不住速度和省力气的诱惑,一辆辆三轮车开始奔跑在田间地头。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情使得三轮车后来成了青年男女结婚时必备的新物件,拉车越来越少被使用了。   当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能顶种地一年的收成的时候,大量农民工涌进了城市。青年农民对土地的热情没有了,三轮车后又有了更方便的电动车。拉车,像其他很多东西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面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连摩托车都未经历的儿子大学期间就考了汽车驾照,毕业后就开上了自己的汽车,给他们讲起以往拉车的经历时,他们羡慕地说,这么好玩,你们小时候真幸福。   看来,真要给他们讲清拉车的样子,要到历史博物馆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