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山花】佛本无色(散文)

时间:2021-11-13 02:50
     十几年前曾去过普陀,那里的禅风佛气常令我神往。   前些日子,我又踏上了这片佛土。   轮船靠岸,但觉阵阵商风迎面扑来。进山门票已涨到160元,主要景点还要另买门票——俨然就是旅游名胜,而不是佛家道场。旅游小巴在各景点之间穿梭,单价与大城市的出租车相当。大寺庙提供素食的午餐和晚餐,很多香客本就是来敬香礼佛的,再冲着寺院的名声,往往选择在寺庙用午餐。午餐每人10元,得凑足八人一桌,每桌5个菜,饭和汤可以免费添加。算下来每个菜也要10元,已超过在大城市用工作午餐的价格。   来普陀的人十之八九都要烧香。寺庙不提供香烛,得在寺外的商铺购买。没有了寺庙和摊贩的竞争,表面看来秩序井然,其实更没有“随意”的自由。3枝香一小袋要卖3元,购买时必须以“大袋”为单位,起板是九十多元的最简版,豪华版则要近千元。   景区和寺庙明确要求文明敬香,“每座寺院佛前敬香,三枝足矣!”(这也许就是每3枝香一小袋的根据)。   如果购买了套香,就不是“每座寺院佛前”了,得见一尊佛上一袋香地一连串地烧过去,直到把香烧完。   我不知道佛祖会不会因为香烧得少而有所嫌弃。如果不会,那么烧什么香、少多少香,都是个形式。俗话说,心诚则灵。心诚不在于烧香的数量。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乡下老妇千里迢迢去拜佛。到寺院时天已经黑了,她就在寺院门口等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她第一个进去,举着一枝小小的香走在敬香队伍的最前面,别人的香又粗又长,燃出了浓浓的青烟。她的供香又细又短,烟很细弱,但她很满足。别人的香烟随风飘散,只有她的香烟一路清晰的飘到大殿的佛像面前。   现在寺院的香火很旺,很多施主动辄就整把整把地烧高香,为的是求得个人的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生死;也有人烧香是为了求佛保佑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还有人去寺院是为了获得神示,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和应对方法;更有人自知作了孽,祈求神灵保佑自己不下地狱。   我在船上就遇到三位虔诚的信徒,谈起佛教了眉飞色舞,还说了很多关于佛祖菩萨显灵护佑自己家人的故事。我不敢亵渎圣灵,很认真地听着。宗教劝人弃恶从善,倡导社会和谐,让多一些人去相信对社会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礼佛之人的功利心太强就未必是件好事。   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患了一种顽疾,四处投医无果,只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观世音。初一十五吃斋念佛,平日里也是天天敬香上供。还时常带着孩子上山礼佛,入寺烧香。可是孩子的病仍不见好转。朋友在醉酒后抱怨说,我对菩萨如此恭敬,为什么菩萨还不来帮我!   佛或菩萨能帮助众生在黑暗里看到光明,却不能代替人们摆脱苦难。   那些强迫菩萨为自己做事的香客,烧香时慷慨大方,一出庙门还是我行我素,丝毫不见一丝慈悲。这样的人菩萨会帮他吗?   三十年前,我在九华山就佛法(佛力)的问题请教过我的师傅。师傅说,你信佛是不是想把自己变成孙悟空,本事大得很,碰到难事了就去请各路神仙来帮忙?   我说,当然不是。   那就行了!——师傅说,你有时间,念念佛,行行善,比什么都强。   佛说,人生是苦。生、老、病、死是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也是苦,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更是无时不在之苦。佛教强调自己的业自己报,自作自受,自信自度。如果潜心向善,努力修持,或许可以将苦视为不苦,或许可以将苦转变为不苦,造成为永久安乐自在的纯洁清净的人生。当然,这只是对个人自己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还有高一些的要求——普度众生。觉悟的人是菩萨,还没有觉悟的人就是众生。凡人是没有能力度人的,但可以有这个心。度人不行,帮人总可以吧。帮人不行,不害人总可以吧。在自己行善的同时,还可以劝人向善。   地藏说,地域不空,誓不成佛。我初次学佛是在百岁宫,受此信念影响很大。遇事总想着如何帮人,看到坑人的行径心中会非常不爽。但我没有法力救人,也不愿去诅咒那坑人之人,我惟有默默念佛。   我到普陀,没有许愿,没有还愿,只有对佛的向往。   坐小巴代步,乘缆车上山,把必须体验的一点点小苦也交给了机器。这样的礼佛,与旅游无异。一圈走下来,已经没有十几年前的新鲜和激动,只觉得山很青,海很蓝,人很势利。   黄昏时分,登船离开普陀。回首望去,青山顶上闪出一点光亮,那应该是南海观音的光环。轮船渐渐远去,天色渐渐变暗,山上的光点也渐渐淡去。山峦变成了青黛色的剪影,没有一点光亮。佛像应该还在那里,只是没有了光和色。   其实,佛本无色。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