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流年】曾经那些美好的岁月(散文)

时间:2021-11-02 15:00
  一部部老电影,勾起尘封已久的童年往事和历历在目的成长细节,帮你重回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在梦幻的光影中,感慨唏嘘。   ——题记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贫乏,村民们的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甚至连收音机也寥寥无几,当时他们最丰富的精神享受就是看免费的露天电影了。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只要是轮到公社电影队到我们大队放映时,大队干部就会早早安排人员将放映设备及人员用拖拉机接来,那时,放映的场所一般都是在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太阳还未下山,队里就派专门的人员将两根木椽高高地竖起,然后挂上银幕,广告似的响起了喇叭。一些邻近的人家,早就将好位置用家里的长凳“占领”了起来,一时间许多的凳子,排满在了银幕跟前最佳的位置上,而远路或者迟到的人,就只有在离银幕偏远的地方站着看的份了。   那时的电影大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每部电影开始时,那工农兵的形象随着光芒四射在银幕上的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每到这时,原来还吵吵嚷嚷的人群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众多看电影的人就像一群伸长了脖子的企鹅,踮起了脚,望着这变幻无穷的银幕。   我那个时候还在上中学,晚自习在学校上,但只要有露天电影,我们就经常逃学去西北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看电影。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大多放映的都是国产电影,如《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江姐》、《苦菜花》、《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雷战》、《小兵张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这些都是我们爱看的电影。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我们佩服少年嘎子的机智活泼、英雄王成的不怕牺牲、英雄儿女的可歌可泣……少年的我们会随着电影的情节的发展而心潮起伏,观众们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更多的是得到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时好想去当兵,好想去战斗,成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当时还有些外国电影,如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了以后擦干眼泪,才知道,三八线以南的朝鲜人民还在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等着我们去解放。看完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当时不知道面包是什么,但我们都爱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虽然当时这两样东西离我们还很遥远。记得国产电影放映之前,一般总爱来段《新闻简报》,不是毛主席接见西哈努克亲王,就是农业粮食大丰收。   对于各国的电影,还流行着一句顺口溜: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七十年代后期,一些老电影陆续被解禁,但是在播放的时候,一般会在小黑板上写着:大毒草叉叉叉。旁边有醒目提示:特别强调大家要批判着看,一放这类电影的时候,人就特别多。   再到了后来,电影是越来越多,但是也要计算成本了,一般不在露天放了,改在礼堂放,并且收费,最早的票价是五分。电影进了电影院,看电影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电影院成排的座位,再也不用自己背着板凳看电影了,不能在座位中间跑来跑去,也不能看到中间就溜到后边去买冰棒吃。看露天电影的快乐时光也就结束了。   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这些老电影陪伴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让我们在枯燥的生活中得到了最大的精神享受。每当看完一只片子,我们总会学里面的英雄人物,学唱电影歌曲,到如今我还会唱《英雄儿女》主题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到电视进入到家家户户之后,农村放映队的露天电影也就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今,每当我回忆起那个看露天电影的年代,心中总充满着激情与回味。   前几天,不知道小区搞什么活动,竟然在中心广场放映露天电影。但看电影的人亦寥寥无几,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感觉,过去那美好的一切都已随风而去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