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摆渡】无言的战友(散文)

时间:2021-10-05 03:55
  郑相廷,一生曾经两次入伍。虽然每次都是普通战士,但他觉得自己的这些经历非常珍贵。   上世纪三十年代,郑相廷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孔雀殿村。还是在孩童时期,亲眼见到了家乡军民反抗日本鬼子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玉田全境都已成为解放区,人们在中共玉田县委和玉田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即将进行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穷苦农民眼看就要翻身解放,大家满怀喜悦地迎接胜利的到来。但国民党反动派抢夺胜利果实,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7年11月,驻守亮甲店的敌军若干人被我军击溃,南逃至孔雀殿村,我军战士顶着鹅毛大雪,仅用三个小时就把他们消灭了。郑相廷听着大街上鞭炮一样的枪声和敌人的一声声惨叫,看着我们的战士英姿勃勃地把敌军还乡团长和四十多个顽敌从村西头的大庙里押解出来,深受鼓舞,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这样的一名战士。   其实从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冀东党委紧急动员青壮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军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但当年的郑相廷只有十几岁,不够年龄,只能心里痒痒地看着同伴们上战场。战斗频率加大,敌我伤亡也急剧增加,原来设在玉田县赵家铺村和遵化县宫里村的一所、二所两个卫生所不能满足战时需要。1948年,本村的王兴宇受命组建卫生三所,降低护理员的年龄限制,郑相廷和村里的十几个人应征入伍。入伍后,在赵家铺经过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他正式成为第四野战军十一纵队战地医院的一名护理员。   战地医院是紧跟战斗部队的一线医院,他们驻扎在主战场后方三四十公里的地方,战斗打响后,伤员从前线送到这里,他们负责简单的伤口处理、包扎,伤情严重的转送到后方医院。烽火连天,敌情就是命令,延庆、昌黎、迁安、武清……郑相廷他们奔波转徙在冀东十几个县的各个战场,虽然不能亲身参加战斗,但他们同样不分昼夜保持戒备,既要行动迅速,又要照顾伤员。医疗条件是简陋的,在有村落的地方可以借用民房,在空旷的荒郊野外只能搭起帐篷。   那些特别激烈的战斗,送过来的伤员在门口排成队,郑相廷他们不停地接过担架,帮伤员翻身,上药,大多数坚强的伤员努力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也有稚嫩的面孔不停地大呻吟,甚至有脾气暴躁的“猛张飞”对护理人员大声发泄。特别令人难受的,是当担架抬过来时,刚才还在抽动双手的战友已经垂下头颅,没有了生命,他们找一处草滩将战友就地掩埋,郑相廷心里都止不住地难受:这些战友才比自己大几岁,正是生龙活虎的年龄,为解放事业付出了一切,1948年5月以后换上了新军装还能辨识出他们的姓名、所在部队番号和家在哪里,在以前都只能默默无闻地长眠异乡,他们才是家乡解放事业真正的功臣。和他们相比,郑相廷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即使再苦再累也要理解伤员,尽力帮助伤员。   当上护理员,郑相廷知道自己虽然只是普通一兵,也不能亲手杀敌,但医治病患、抢救伤病员同样是干革命。他跟在医生后面第一时间听从召唤,熟悉各类药品和用药知识,学会了止血、包扎、固定打针、送药,能够做到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伤员身上,用破旧的雨衣洗净做保暖袋为伤员的双脚保暖,主动劝解少数受伤后心情低落的战友振作起来。   还有一件事让郑相廷深有感触。在北平延庆县康庄,他们的部队在在天黑之前攻占了敌人的一处据点,第二天,炊事员在据点外面埋锅造饭,忽然发现路边的草丛里有人影晃动,经过搜索,是昨天被国民党军队扔下的二十多名伤兵眼巴巴地望着这里,他们听说解放军优待俘虏,就留下来等了一夜,只想讨一口饭吃。一共一百多人的伙食,部队首长让俘虏们先吃,大多数我军指战员都没吃饱,但大家仍然毫无怨言。这些伤兵也不客气,大概从来没享受过这番待遇,一个个吃得心满意足。战地医院帮俘虏们检查了身体,处理了伤口,将他们留给当地的民主政府。听说这些人大多数回了老家,也有个别人回到国民党部队后带着武器投降了解放军,投降的军官如果作战勇敢,也很受信任,被任命为与原来职位相当的战斗主官。郑相廷再一次见识了人民军队的感召力。   之后,郑相廷参加了锦州战役、解放天津,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南方战场战斗伤亡已不常见,战地医院收治更多的是因水土不服犯痢疾或者因为潮湿身上出现溃疡的北方战友。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大家吃着随身携带的黑“发面饼”,晚上睡在地上,为了防止潮湿,用木板和雨布垫在身体下面。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沿途友邻部队边走边进行“拉歌”比赛,士气高涨。   到了湖北咸宁,忽然传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立刻全城轰动,部队和当地群众组织了庆功大会,联欢游行,每个同志都沉浸在欢乐和自豪之中。郑相廷和另一位战士被安排打着红旗走在队伍前面,兴奋异常,绕着城里的街道走了一圈又一圈,呼喊口号哑了嗓子,双手一直把红旗高高扬起,迈着正步前进,感觉的家乡的父老、救治过战友、全城的人民都在望着自己,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忙碌一天,不知疲惫。   1950年,因为和平建设时期不再需要大量军人,解放军开始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复员工作,1950年1月,郑相廷领取部队发放的三百斤小米作为安置待遇,光荣复员。走出军营,郑相廷有些恋恋不舍,短短几年的部队生活,使自己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学会了许多,见证了战场的残酷,收获了战友的情谊,觉得自己当兵没当够。   终于,1955年3月郑相廷再次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218部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后第一批义务兵中的一员。和平年代的军旅生活,没有了遍地狼藉的战火硝烟,没有了触目惊心的死亡威胁,需要的是守护家园的纯真信念。部队的一草一木,郑相廷都精心照料,部队的每一次任务,郑相廷都一丝不苟。1956年,他受命去上级部队领取分配的一匹战马。那本来是一匹即将生产的母马,但却在前一天忽然难产,由于身体虚弱,走不远都要卧下来歇一歇,虚弱的眼神让郑相廷看着心里难受,他默默地牵着战马,走走停停,几里路走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594团营地。在马厩里,郑相廷安顿好战马,看着下边冰凉的泥地,毫不犹豫将自己的褥子裹到老马身上,在下边铺上柴草。正好被部队的后勤部长看到,给郑相廷所在部队打电话进行褒奖。回到部队,每个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由于爱护战马,他获得了当时绝无仅有的奖励:获批七天探亲假,并且报销路费。欣喜之余,郑相廷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因为曾经在战地医院护理伤员,见不得受伤的战友,而战马在当年非常稀缺,被战士们称为“无言的战友”,应该倍加呵护。   1958年,郑相廷服役期满,再次复员。   两次参军入伍,郑相廷经历了战争与和平两种军旅生活,尽管自己始终是作为一名普通战士默默无闻。能够成为英雄固然可敬,但也正是数千万这样的普通一兵才汇聚成了百战百胜的革命队伍,每一块掩盖在水泥墙面下的普通砖石,都在为高楼大厦的稳定做着贡献。两次当兵经历,郑相廷甚至没能留下一张像样的戎装照,没在战场获得一次勋章。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他没有刻意申领,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曾经亲手掩埋的战友的坟茔,和他们相比,自己现在儿孙满堂,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生活宽裕,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再索取什么,最开心的就是回忆起自己的战友,以及和他们默默相处的戎马时光。   (原创首发)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