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拜谒路遥故居

时间:2021-05-25 00:24
火币网      可能是受厚夫同志的作品《路遥传》的影响吧!自幼想当作家的我,深深地被称为“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坛专业作家王卫国精神所感动,渴望有着一天能够踏上生他养他的陕北黄土地,拜谒路遥纪念馆,聆听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故事。   丙申之秋,终于有了一次“陕北之旅”采风活动的机会。逃离繁冗的案牍事务后,我们《检察文学》一行,在初秋的雨雾中,从延安城出发,一路驱车前行,至下午十五时,踏上苍茫的榆林大地,在当年伟人毛泽东曾挥毫书写下“沁园春?雪”的清涧县停留下脚步后,幸有该县检察院白检察长的牵线搭桥,我们这些从事文字的工作者终于来到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路遥纪念馆”参观,感受路遥当年用生命创作《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地方——步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冯骥才题写馆名的纪念馆内,在那装饰古朴、粉刷成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幅弥足珍贵的黑白历史照片,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自己在仔仔细细地驻足参观的同时,还不时地掏出笔和纸详细地记录着路遥先生的人生点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柳青的这名至理名言,在笔名路遥的王卫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那崇高的文学艺术事业,路遥先生主动深入生活,下煤窑,采访写作,如一个苦行僧,忘我地耕耘在文学艺术天地间,以至于将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神圣的文学事业……   在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解说下,我们听得如疾如醉,几个人都被他那种精神所折服。同行的“荣儿”说,她自己的感动的眼泪差点流了出来。在观看完反映路遥一生笔耕不辍的电视短片,快要走出展厅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诸多往事中。   “高加林,刘巧珍,巧珍要给加林过星期……”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就是由路遥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的《人生》中,那些调皮孩子的跟在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身后起哄的话语。也许是电影拍的非常成功的原因,也可能是农村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只要听说那个村子晚上演电影,特别是《人生》,我们那些年轻人,就像疯了一样,摸黑步行到上罗、井村、枣林等目的地观看。看的次数多了,忘记了初心的高加林,从黄土地中走出来,由于爱情不专一,抛弃了爱着他的刘巧珍,与黄亚萍相爱,但因进城招工手续有问题,最终又回到了贫瘠的黄土地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记下作者路遥的名字。   有一次,语文老师孙培让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十四年后,我要当×××”。经过一番长时间地深思熟虑后,自己在作文本上郑重地写下了:“十四年后我要当一名作家”的题目,文中畅谈要以路遥为榜样,拿起手中的笔,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之后,我写的那篇作文,还被孙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教室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从思绪中走出来,离开纪念馆,顺着一文友的指点,我们依次来到位于“清——绥”公路西侧半山坡上的路遥故居。拾级而上,结果到了那扇褪了色的陈旧大门跟前,发现一把锁子锁住了深深庭院。于是,在无可奈何地情况下,我只好踩着路遥邻居家的一块大石头,爬在墙头用手机相机快门拍下了路遥他们一家居住过的窑洞和一枝枝果实累累伸出墙头的大红枣。此刻,一番“满园秋色关不住,一枝红枣出墙来”的诗情画意涌上心头。   参观完路遥纪念馆,离开清涧踏上绥德的路上,自己浮想联翩,虽然路遥先生离开我们20多个年头了,可他却永远活在文学粉丝们的心中,其精神始终激励着更多地人奋发图强。尽管自己的作品没有搬上银幕、登上大雅之堂,可我毅然以路遥为楷模,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书写更加美好地人生篇章。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