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流年】旧物件里的新思考(散文)

时间:2021-02-15 00:11
火币网   一、一张羊毛毡   那年我母亲患上风湿病,腰腿疼得下不了炕,而我们家炕上连床炕被都没有,只有一张破席子。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煤,就是有钱没有煤票也买不到。那个年代买什么都要票,煤炭属于重要物资,更加控制得紧。土炕不烧火,又潮湿又阴冷。母亲的病一日重于一日。   后来父亲经朋友介绍找了一个私活儿,用现在的活说就是第二职业。可是在当时,单位知道了会批评的,叫“干私活儿”。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就去采石场打石头,每天干到半夜才回家。星期天带上干粮干一整天。一夏天下来,挣了75元钱。父亲花55元买了一张羊毛毡,20元给我们姊妹几个买了上学用的书本。我记得父亲拿回羊毛毡的那天,我们全家都很高兴,特别是小妹妹格外高兴,一定要陪着母亲躺在炕上。她说:“羊毛毡的味道真好闻。”   父亲一个人上班,要养活全家8口人,日子很拮据。冬天到了,我和二妹妹还没有棉衣服穿。年末的时候,父亲单位的工会小组长发给父亲一张《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申请表》,父亲叫我帮他填上,交给了领导。没想到这张表给父亲带来了麻烦,工会福利委员带着调查员来到我家,他们说:“有人反映你们家并不困难,炕上还铺着羊毛毡呢。”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家不但没有得到困难补助,还害得父亲在单位大会上做检查。   从那以后,我父亲再也没有填过《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申请表》,他说:“咱们人穷志不短,不能为了那么一点困难补助款叫人家瞧不起,有困难自己想办法。”   多年以后,我长大了,参加了工作,在单位被大家推举为工会福利委员。父亲把家里那张旧羊毛毡送给了我。他对我说:“你当了工会的福利委员,在百姓眼里也是官,一定要体察民情,凡是能放下身板填写申请表的,一定是家里生活遇到了困难,你或多或少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决不能伤了穷人的自尊心。这个羊毛毡送给你,希望你记住咱家的遭遇,不能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工作中。”   我记住了父亲的话,在做福利委员期间,格外注意保护困难职工的自尊心。有的会员家属大病住院,我就把申请表交给工会小组长,有时候和小组长一起帮当事人填好申请表,还主动去会计室领出补助款,用信封装好,亲自送到困难会员家中。有时候顺便将会员的生日蛋糕票和福利票一起送去。会员们都夸我是个热心人。   后来我家装修,那时候已经时兴席梦思床垫了,换下来的羊毛毡多余了。老伴儿说:“地下室住着那个收破烂的老王,家里一定比较潮湿,不如将这张旧羊毛毡送给他吧。”于是我就把一些旧报纸、旧书籍和那张羊毛毡一起送给了破烂王。老王执意要给我算钱,我说:“你这是帮了我的忙,我还要谢谢你呢,处理了这些东西,我才能摆放新家具啊!咱们是邻居,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哪?”一句话把老王说笑了。我当时很仔细地看着老王的脸,生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由此我想到了如今的扶贫工作,我们要帮助贫困人口,但是不能忽视他们的自尊心,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脱贫致富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不但帮助他们脱离物质的贫困,同时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只有这样,贫困人口才会彻底脱贫致富,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致富技能,达到致富目的。我们才能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      二、一件旧棉袄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老人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家庭为了争夺老人的遗产(房子)诉诸法律……似乎争夺遗产是子女的专利。其实,在我童年的时候对于“遗产”这个词就不陌生了。因为我也有一件祖母留下的遗产,这遗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房子地产,更不是翡翠珠宝,而是祖母的一件旧棉袄。祖母去世的时候才从她的包袱里拿出来的。当时,为了这件破棉袄留给谁的问题,母亲和姑姑还吵红了脸。按照我们故乡的讲究,谁留下了祖辈的衣物,谁就留下了祖辈的福气,祖母有5个儿女,20多个孙辈孩子,可是,祖母穷得什么也没有,只有母亲给她做了一件新棉袄穿上去了阴曹地府,留下了一件破棉袄。母亲说我是张家的长女,应该继承这件破棉袄。可是,姑姑说她伺候老人比谁都多,这件破棉袄应该归她所有。两个人为了这件在当时就不很值钱的破棉袄大哭大闹,惊动了四邻乡亲,我当时只有14岁,心中并不喜欢那件破棉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叫劲。结果,由张家的长辈出面,认定那件破棉袄应该归姓张的我和弟弟继承,姑姑才哭哭啼啼地离开了娘家。   母亲用那破棉袄的袄面给我做了袄里,外面加上新袄面;又把那件破棉袄的袄里给弟弟做了袄里,外面也加上新袄面,于是,祖母的福气就这样给了我和弟弟。母亲说,她争的不是一件破棉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做闺女的不能帮助娘家,就别从娘家带走什么,这也是孝顺。没有出息的不孝女,才刮擦娘家。我并不相信那件破袄面就能给我带来什么好运气,虽然我穿着用它做的棉袄去了内蒙建设兵团。但是,母亲关于女儿什么叫做孝顺的话语,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我当时就想到我也是女儿,总有一天也会出嫁,我决心做个孝顺的女子,不与弟弟妹妹争夺遗产,这思想在我小小的心中扎下了根。   我结婚以后,尽可能地给父母寄钱,寄东西,不从娘家要求帮助。刚结婚那会儿,我和丈夫总共收入不够100元,我们每月给双方父母各寄15元,加起来就是30元。剩下70元要给孩子买奶粉,要支付水、电、气费,买粮食,买书,常常是吃面条充饥,连蔬菜都不能买。有一次,厂里的商店来了肉,1.8元一斤,我们翻遍了所有的抽屉,才凑够了钱,买了一斤肉。丈夫说:“孩子需要吃奶,你需要加强营养,咱们煮汤喝吧。”于是,我们喝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肉汤。   后来,我们的工资渐渐提高了,给双方父母的钱也在不断增加,由每月20、30、40、50、100,直到300元。结婚30多年了,我们对父母的这份孝心从未间断过。同时,弟弟妹妹找工作、结婚、上学等等,我们也都出钱支持,少则500,多则2000。弟弟妹妹虽然不感谢我们,但是,他们深知我们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没有与他们争夺过一草一木。母亲父亲都说:“你是舍得为我们花钱的好女儿。”婆婆也说:“你是个好儿媳妇,从来不吝啬。”父母去世以后,我把自己应得的那份遗产转让给了生活最困难的弟弟,心里没有一丝吃亏的感觉,反而感觉是对父母一个最好的交代。   ——这就是我们工作了30多年仍然无所积蓄的原因。这就是我从祖母那里继承的遗产。一个自力更生的遗产,一个先人后己的遗产,一个充满赤子情怀的遗产。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