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浪花】过年(散文)

时间:2021-01-01 01:36
大币   一年一度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春运又开始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全都人满为患。上路的人们大包小包手提肩扛,排队买票跑路上车,目标只有一个:赶回家去过年。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跟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奏,一步步向新年走近的时候,在全中国的范围内,才都安静下来。   这种情形已经持续多年了。然而从历史上看并不都是这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回家过年的潮流刚刚形成的时候,有的城市为缓解交通压力,使企业生产少受影响,曾提出“在这里一样快乐过年”的口号。让那些家在外地的人尽量不回家去。他们在春节期间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活跃职工生活;向市场推出更丰富的商品和副食以满足民众过年的需要。   再早一些,六十年代,那是革命的年代。政府号召“打破常规过春节”。外地的人过年不回家,越是节假日越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过年前要组织职工听忆苦思甜报告。有一个家庭特别贫苦的同志,被指定为苦大仇深的典型,在职工大会上作忆苦思甜报告。他显然不擅讲话,更不会作报告,不知道怎样把自家的仇苦讲出来,只不断地重复着那一句话:“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听报告的人觉得好笑又不敢笑。过年要先吃忆苦饭。忆苦饭都安排在除夕。这一天即使不放假不改善伙食,晚上也不再开会学习了,打开收音机,听一出现代京剧样板戏算是过年了。   更早一些,五十年代,农村完成土地改革不久,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家里养了一年的猪在年前杀了。猪肉冻起来,猪血灌了血肠,肥肉熬成油。大年期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不缺油水。孩子们是最盼过年的,早就憋足了劲要在三十儿晚上熬夜。这天傍晚吃完饺子天就黑下来。自家兄弟和邻居的孩子凑在一起,在我家里待一会儿,上你家里待一会儿,再到他家待一会儿,唠一会嗑儿,遇到年长又健谈的人给讲个故事,再就没什么事了。到外边看看,一片漆黑,一片死寂,没有灯笼也没有鞭炮,只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过年时总没有月亮?如果有月亮就好玩得多。农村没有电灯,点的是豆油灯。时间长了老人就埋怨:为啥还不睡觉?点灯熬油!老是出来进去开门关门的,把屋子都倒腾凉了!孩子们被数落,也实在觉得没趣,只好上炕睡觉。   看来还是现在的春节最好过。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呢?不会再有什么改变吗?   会有改变的。实际上已经在不断地改变了。例如:   交通更加便捷了。航运在不断发展,能坐飞机的地方越来越多。随着高铁、动车的发展,火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家乡变得不再遥远了。   买票不一定上车站排队了,用手机就能订上。   纸质车票不用了,刷卡刷脸就能上车。倒票的黄牛党也绝迹了。   物资越来越丰富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哪里都有,不用大老远的买上往家里背了。回想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北京开往东北的客车,有一次因为旅客带的东西太多,列车超重不敢开动。最后还是总理亲自批准才放行。这种事后来没有再发生,以后更不会发生了。   志愿服务的人多了,还有公安武警维持秩序。车站人再多也不挤不乱,到哪都是有序流动。   视频发达了。人在两地也能面对面说话,许多人可以不用回家过年了。   科学发展得太快,还会有许多变化不可预见。可以肯定的是,将来的春节一定会更加美好。   祝全国人民、全球华人新春快乐!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