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荷塘】落花时节适逢君(散文)

时间:2019-11-25 03:57
  古城四月春深似海,能在雁塔伴山书屋参加作家白描先生新作品读会,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我不是第一次见到先生,第一次聆听先生谈创作,心中就澎湃不已,被先生的德行和才情所彻底折服了。   作为资深编辑和鲁院院长,先生对全国各地的文学新人鼎力扶持的真诚是有口皆碑的,作家贾平凹先生说:“在京城,白描主持鲁迅文学院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说他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绝非溢美,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在青年作家中有着崇高威望。”我单凭三十年前与先生结缘的一件小事,就能体察到先生作为一个专业编辑的热忱厚道。当年十八岁的我是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打工妹,怀揣文学梦想和前途未卜的迷茫,给先生主编的刊物寄去了几首涂鸦诗作,不久先生就在他主编的《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诗歌《送别》,并寄来了样书、稿费,还写了一段指导创作的话,先生说:“年轻人有爱好有梦想很好,但不要急于求成,要多读书勤练笔,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只有先练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才会写出有分量有影响的作品。”捧着先生修改后的小诗,读着先生言辞恳切的指点,我这个灰姑娘的心里像寒夜瞬间亮起了一盏明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是先生给了我文学上真正的启蒙,帮我树起了追求理想的信念。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再次得到先生的消息是在多年后我订阅的文学报上,文学报的新批评专栏刊登了一篇先生批评陕西文坛近年创作疲软浮躁之风的评论。读完之后,很欣赏先生敢于讲真话讽时弊的魄力。后来又在文学报上看到他的长篇新作《秘境》的介绍和节选,方晓得先生是个博识多才的学者型大作家。   近两年在结识了陕南才子丁小村先生创建的“读书村”这个接地气的公众号后,先生的文章又一次进入了我的视野。我们这些七零后是读着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等陕西著名作家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他们忠实的粉丝。作为陕西文坛三位巨擘的朋友,先生写的有关路遥的文章《歌唱的跤手》、《为路遥母亲画像》,《“陈氏馒头”为何筋道》、《陈忠实的“两道坎”》等系列随笔散文先后被我有幸读到。他对朋友的理解、评价、怀念是那么至情至性,令我感受到了大家身上那股子为了理想和命运较劲的精神,也再次领略到先生质朴厚重的文风中所挟裹的风雷,给我强烈的震撼和艺术熏染。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在先生的新作《天下第一渠》的分享会上,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先生,听了一堂很好的写作课。先生虽已年过花甲却精神饱满从容淡定,依然保持着关中汉子质朴敦厚的本色。听先生和师大历史学李教授、主办人吴文莉三人之间的对谈,对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纪实文学实与虚的关系。“历史求真,文学求美。如果说史实是这部力作的骨骼,那么文学就是这部作品的血肉、灵魂。纪实文学的双重阵地法,即查史料实地勘察和作家感情才情的投入,铸就了这部书的雄浑气象”,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   尤其当先生谈到新作的写作缘起、案前准备功夫和作家的终极较量是什么时,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情不自禁地挺直了脊梁神色庄重地认真聆听着,时时爆发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先生才情、人格、情怀由衷的赞叹之情。就像先生所说:“郑国渠是一个满载着历史和人文的大渠,它是故乡的地理标志,是故乡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他对故乡的爱和眷恋。”正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促使他不顾年迈耗费精血写下了这部向故乡向大渠致敬的力作,抒发了他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曹操的名句来形容先生再贴切不过了。大题材就得需要大手笔,就得有大情怀支撑。这一点先生做到了,他为我们晚辈的写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恰逢世界读书日,又收到了先生的签名书《天下第一大渠》,我欣喜万分,顾不上吃饭就细细拜读起来。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