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轻舞】瑶琳仙境(散文)

时间:2019-11-04 00:39
  瑶琳仙境1981年刚刚开放不久,我就去赶过时髦。那时的瑶琳仙境宛如仙境少女,清纯而美丽。以后又去过几次,感觉仙女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今年五月,我和夕云社的朋友一起去桐庐,又去到瑶琳仙境游玩了一次。   瑶琳仙境最早发现于隋唐时期,此后一直是文人墨客游玩和隐居的好去处。   宋朝诗人柯约斋作诗把此洞比作仙境:“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仿佛梦疑蓬莱岛,分明人在武陵村。桃源洞口门长掩,暴楚强秦任并吞。”   洞口的“瑶琳仙境”四个大字系乾隆年间桐庐知县杨保彝(1852~1910)所题。   清朝末年因洞口坍塌掩盖洞口而与世隔绝,1979年被重新发现。初探瑶琳洞时,工作人员发现一枚犀牛的牙齿化石,据考证已有几十万年了,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在开发瑶琳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西周时古人用火的遗迹等文物古迹,还有东汉时期的印纹陶片,五代、北宋的古币,元朝的青瓷碎片等等。   不光是瑶琳仙境,每一个值得旅游的溶洞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因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地下空间。可溶性岩石分为三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化盐类。其中碳酸盐类中的石灰岩经过流水溶蚀、水流冲蚀、岩石崩塌等的作用,可以形成奇异的山峰和洞穴。   19世纪后期,南斯拉夫地质学家对伊斯特拉半岛上的卡斯特高原发育的各种奇特的地貌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以高原的名称“喀斯特”(karst)命名这种类型的地貌。   中国人早在明代就对可溶性岩石地貌进行了详细记载和系统研究。徐霞客(1587~1641)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不但记述了地上岩溶,还研究了地下岩溶(即溶洞)。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共记载了288个溶洞,其中的250个溶洞他都亲自入洞考察过。徐霞客不只是像一般游历者那样描写洞穴大小、洞口方向、洞窟结构等外在的相貌。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对岩溶地貌的结构、成因、分布等提出了科学解释。   如果只讲对溶洞的描写和记载,那么郦道元(470?~527)则要更早,他的《水经注》记载了多处的溶洞。   古人看到的溶洞肯定比现在的秀美,但不一定比现在漂亮。古人持火把,燃篝火,不可能全面细致地观赏溶洞,最多看到七八分,却可以想成十二分的美。现在流行灯光秀,景区在溶洞里打上了五颜六色的灯光,把七分美的溶洞打扮成十二分美景点。   我在一个被称为“玉树琼林”的景点驻足许久,这里的钟乳石密集而多姿,在灯光的照耀下,像是美玉雕琢出来的树林,又像是由玉珊瑚堆积成的珊瑚林。我努力回想1981年来这里时看到的景象。我走到灯光暗淡的地方,观察岩石,似乎比早年看到的老了一些。我只记得当年看到的石笋、石柱尖锐而新鲜。现在看到的景致如果没有灯光,将失色不少。   我拍了几张石笋的“素颜照”,虽然拍得很有质感,但毕竟不如打了彩色灯光“化妆照”华美。   很多事物不经过包装打扮,就会给人平淡无奇的感觉。于是就不断加料,口味越来越重,重到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失去了本真,再美好的景色也会蜕化成拍照片的布景,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