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百味】父亲的书柜(外一篇)(散文)

时间:2021-11-28 14:56
  父亲的书柜      父亲是位教师,教书也爱书。他半辈子积累了很多书,装满了两个高高的柜子。我小时候就记得,每年“晒夏”,别人家门前大都晾晒着衣物,而我家门前却是铺着一大片书籍,整整一院子,有数千册之多。父亲让我们守着,不准乱动;傍晚时再小心地搬回屋里,按他指定的位置放进书柜里。   父亲将书摆放得很有条理。低矮的地方放着一些儿童读物,是专对我们开放的。我小时候最早读到的便是《古代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卓娅和苏拉》这些启蒙书籍。后来便认识了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使着两把板斧的李逵,长着漂亮胡须的关云长,以及骑着瘦马的唐吉诃德和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先后从书柜里读到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名著,使我受益匪浅。当然也有被父亲逼着读的。记得上中学时父亲便让我读一些他指定的书,一本《古文观止》伴随我整整一个暑假,常常因有些篇目不能背诵而挨打。   父亲的书柜对我来说亲切而又神圣。一摞摞沉重的书本将柜子压得变了形,已无法上锁。父亲便将一些书贴上封条,坚决不许读。我记得大约是《七侠五义》和《金瓶梅》一类的书。还有一些书父亲认为很珍贵,便藏在最顶层。有夹着木板的“二十四史”,有李光明版的经书,有的连书名我都不知道。我只记得全是线装本,父亲说是花高价买来的。   父亲很穷,但他却舍得买书。在我们那个地方,他的藏书是最多的。因此有不少朋友到我家来借书。他常在朋友们面前炫耀:“这是我留给子孙的财富。”然而他的这些财富还没有来得及传给我,便被文化大革命的一把烈火统统化为灰烬了。为此父亲气得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再没有了藏书的热情。   我常常想起父亲的书柜,不光是因为它给了我知识和营养,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因为如今我也有了书柜,我的儿子们却很少问津,而使我迷茫。我的书柜对于儿辈们来说,已没有了那份亲切,那份诱惑,那份神圣。是因为现在诱惑年轻人的东西太多了,还是他们失去了读书的兴趣?想到这些我便多了几分自责,几分彷徨。      看月亮      太阳几乎可以天天看到,而月亮不是能常常看到的。难怪古人有“人生几见月当头”的叹息。的确,人与月相比,人生短暂,月华长生,由此而产生诸多感慨。然而,明月如此华美,又有几人会刻意去欣赏?月亮用阴晴圆缺来寄托她的心情,又有谁能看得明白?   看月亮,一年四季会看出不同的意境。我喜欢八月看月,是因为“月到中秋分外明”吧。八月十五的夜晚,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如火球般缓缓跃动,给远处的树木、近处的楼宇镀上一层金色。那金光在雾气中闪烁,朦朦胧胧,气象万千。蓦然间,她已跃上树梢,光华四射,大地铺霜,天地间银光播洒,宛如白昼。当她升到中天时,皓月如盘,月色由白转青,格外明亮,这是月亮最耀眼的时候。   此时断断续续响起鞭炮声,已经有人家开始敬月亮了。我记得小时候敬月亮的情景:在小院的空地摆上一张方桌,桌前供奉香烛,还有一碗清水。母亲说,清水是给月亮娘娘当镜子梳妆用的(大概表达了月与水的情缘)。桌面上摆放着月饼、菱藕、鸡头、石榴、红枣、白果等祭品,其中月饼是绝不可少的。几天前父亲就要上街去订一块团圆饼,有铝锅盖一般大。全家人拜祭月亮之后,由母亲切开团圆饼。切之前预先算好全家人口,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切也不能少切,大小还要一样,每人一丫。不在家的人一定要给他留着,等他回来吃。还有藕也十分讲究,预先要挑一支完整的,而且还要有枝有叶(寓枝繁叶茂之意)。卖不到完整的藕只好拼接,这件事大多由我来做。小心地将藕稍和小荷叶用竹签连接在藕段上,看上去要像真的一样。那时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做,但做的过程却充满了乐趣和神圣的感觉。   成家之后便自己担当起敬月的职责,仪式已潦草许多,但看月亮的兴趣却有增无减。一边遥望着圆圆的明月,试问嫦娥,你逃离人间,独居广寒宫,寂寞空无主,是否懊悔了?再问吴刚,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砍伐桂树,何年何月才能得道成仙呢?一边吟诵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深深敬佩诗人们对月的理解和感悟。赏月只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仰慕,用诗句把这种情感记录下来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说到赏月做诗,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来。那是在我的老家天长龙岗镇。明清时期小镇上文风鼎盛,文友们每到中秋都要聚会吟诗。有一年郑板桥去龙岗寻访戴举人。那时女人用的铜镜经常需要打磨,板桥先生便扮作磨镜师傅也来凑热闹讨酒喝。别人不认识他,令他作诗。板桥道:“请出题。”有人道:“就以你的职业为题,必须与月亮有关。”板桥便敲着响板随口念道:“一截二截三四截,五截六截七八截。”念到这里,引得众文友捧腹大笑。板桥接着念道:“声声震入广寒宫,嫦娥捧出一轮月。”四句念完众人皆惊。此时戴举人才认出是郑板桥。这个故事是幼年看月亮时家父讲给我听的,不知是真是假,但这四句诗我一直记得。今天写在这里姑且作为一种纪念吧!   看月亮是一种安闲的、恬淡的、融入自然的情怀,直到年长时才渐渐悟出来。如今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人们对月的神秘感早已淡化了。仪式不一定做,然而节还是要过的,月亮还是要看的。笔者希望朋友们在中秋节晚上,能离开饭桌、牌桌、电脑桌,走到户外去看看月亮,或许是人生一大乐事!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