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为伊消得人憔悴

时间:2021-11-12 05:11
  《楚天都市报》2004年4月25口教科文版首条消息是:《“黄洲点子”躲进了竹山》(记者宋效忠).   这是湖北省启动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以来的系列报道之一。是报道民间稀有乐曲“黄州点子”的有关言息的。那么,“黄州点子”究为何物?是那里的尤物?又如何“躲”进了竹山呢?      一、黄州点子的来路      黄州点子是民间的一种吹打乐曲。自清朝中后期至今,一直鲜活在鄂西北边陲的竹山县城关地区。关于黄州点子的来源,笔者早在五年前《湖北文化》发表了一篇短文《晃走点子》,记录了其来源的几种说法:一是祖籍为黄州人的,说是该乐曲是明清移民迁徙时,由黄州人带进竹山,离乡迁境未忘祖,称其为“黄州点于”;一是竹山本土人则说,古上庸国时竹山盛产黄竹,时人围竹自娱自乐,笙萧笛琴和韵,锣鼓点子散击,是谓“黄竹点于”;这两说曾经相持不下。于是产生了—种两面光的说法,说该乐曲主要是在大街小巷晃晃悠悠的行进中演奏的,可称其为“晃走点子”。   今年4月下旬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吴志坚—行巡回调查各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情况,来到竹山,观看了才恢复、初排出的黄州点子,当即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当即发出了报道,而且回到武汉后,即就此事咨询了《湖北省音乐集成》总编、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史新民,史教授答曰:“黄州点子在历史上确实是黄州的民间音乐产物,但至今已在黄州地面上失传。”这一说法与竹山城内唯一健在的黄州点子的传播者查先明老师傅的说法相吻合。查先明说,他的祖籍是英山县入,清朝末年,其曾祖父查德福在英山老家时,全村人都会演奏黄州点子,查德福对黄州点字更是热爱有加,置备了全套演奏的弦乐、笙萧管笛和敲打铜器。来竹山经商时,即带上了黄州点子的行头:后定居竹山,热情传教邻里和同行,即成为竹山城内黄州点子的第—代传人,第二代传人是查先明的祖父查焕庭,第三代传人是查先明的父亲查祖道,本文的主人公即为第四代传人。黄州点子在竹山由查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却不知在它的老家黄州为何失传了?!   黄州点子的演奏十分讲究,有民乐笙、萧、笛、二胡、三弦、月琴的和韵,有边鼓、牙扳、小堂鼓、大金尧、钩锣、马锣散击其板眼,更有制作精美的荷花灯和鲢、鲶、鲭、鲫四鱼灯相伴相随——取其“和”“合”与“连年吉庆”之谐音,寄托了民间的美好愿望。   黄州点子的敲打、演奏形式主要是于慢慢晃走的行进中进行的。平时赶赴婚寿庆典、嫁娶礼仪,年节则尾随龙灯、狮子、旱船,在大街小巷悠哉游哉,颇张古朴典雅之风,酷肖宫廷音乐流传民间,亦有浓烈道教音乐色彩。整个乐章演奏完毕,时长25分钟。为竹山城区人民群众首推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黄州点子的残喘      黄州点子由英山查姓人带进竹山,首先在竹山城区传播开来,象黄梅戏在安徽兴旺发达一样,在竹山兴盛百年,为竹山人津津乐道,并引为自豪。但是,传到了第四代人手上,偏偏碰上了“文革”.黄州点子象其它民间艺术形式—样,受到了“四人帮’专制文化的残酷打击。“造反派”、“红卫兵”说黄州点子是典型的封、资、修货色,是“四旧”,谁敢演奏就砸烂谁的狗头!   查先明的正当职业是建筑公司的钢筋工,业余时间爱的就是一—口儿黄州点子,但一“文革”,他再也不敢邀集左邻右舍自娱自乐黄州点子,把演奏黄州点子的家什都收藏了起来。可他这位钢筋工偏偏自幼就受了父辈的艺术熏陶,骨子里就有音乐细胞,并且是个耐不住寂寞特喜爱歌唱特喜爱乐器的人。可惜工资低微,买不起乐器。   活人不能让尿蹩死,买不起,就自己做。查先明那扳钢筋的手却能做细致活,去乡下“谋”回老竹子竹筒、蛇皮、泡桐木板、马尾丝,雕龙头,镂花纹,上油漆,巧造型,制作出精美的竹笛、笙、萧、大提琴、小提琴、二胡、板胡、三弦、和大瓮胡,很高兴地邀约通音乐、玩得两下乐器的街坊邻居,演奏起时尚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让所在街道很是热闹高兴了一阵子。县工会一位领导说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光辉指引下,文化活动开展得很不错,提议查先明这一拨人可以去工会成立一个演奏团,查先明自然高兴,立即同意人家搬走了一板车乐器,可那位领导不几天就被提拔了,人也找不见了。再去找乐器,都是你推他,他推你,总之谁也不会再给查先明们交出乐器来。这算又一次让人接了锣槌,没啥可以玩儿的了——穷快活不成了。幸亏他由小查慢慢变成的老查用自制的照相机把那些热闹场面,把那些他心爱的乐器都给“照”下来了,留作了无声的观看,留作了永久的怀念。   改革开放以后,“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政策冰雪消融,各种现代艺术形式铺天盖地而来,交谊舞、通俗歌曲、摇滚乐、亮胯子透明妆演唱让人目不暇给,让人眼花缭乱,把民间艺术挤兑得还是上不了“正席”。查先明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试摸着组织了——两次黄州点子的演奏,可是,演奏人员中只剩下蔡明普等一两名老手,演奏出的黄州点子却很有点“黄”一一不是正宗的原腔原调的昧口儿了,但大体框架没有变形,整体结构没有散乱。查先明就用他那很廉价的小录音机,把一板一式一节一句一遍又一遍的录制下来,并且复制了几多盘录音带,珍藏着。   在查先明的意料之中的事是,演奏黄州点子的老搭档蔡明普等老人相继先后去世,诺大一个竹山城只剩下查先明一人是黄州点子的老在行了。可他也是已经年过花甲的人了,但黄州点子的音乐旋律,总是在他的心田里萦绕;演奏黄州点子的画面,总是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播放,黄州点子在他的呼吸里残喘着。      三、黄州点子的复活      建筑公司是重体力劳动单位,更何况—个县级劳动单位的生产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很舒适的,查先明退休时是一架浑身是毛病的上了锈的废旧柴油机,整个人是一个肠胃病的“总成”,患有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肠梗阻、肠粘连——整个消化系统失灵,每天只能吃二两粮食的饭食,不能吃鸡鸭鱼兔等肉食和荤腥。这二两饭食还得靠人不停的走动才能够消化一一倒也适合老年人的步行锻炼,更适合老两口每月合共仅380元退休生活费的经济条件。可是,久而久之,人却瘦成了皮包骨头,变成了腰杭背驼三吊弯儿。再加上右腿工伤致瘸,查先明就象一根干柴棍倾斜着,高一脚低一脚颠簸在县城大街小巷、沟沟畔畔。探询还有没有黄州点子的知音,还有没有对黄州点子感兴趣的人,还有没有愿意帮助他恢复黄州点子的人,还有没有愿意不计较报酬参加学习黄州点子演奏的人。   他,疾病缠身,每天只吃二两饭食,人没有倒下去,可以说有两种精神支撑,一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一是一位黄州点子传人后裔对黄州点子的不解情结。   近年,在文化馆搞民间艺人普查登记日寸,他终于与文化馆副馆长、音乐辅导老师蒋继祥结下交情,蒋继祥一有闲空就去他家里,听他那滋滋拉拉混杂不清的录音,再听他把乐谱一小节一小节一音节一音节的用嘴纠正、澄清,然后再用嘴巴认真配器,哪个音节上该加几下鼓板几下锣,给“冬冬仓仓”地“敲”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记下毛谱,更正了又更正,终于拿出了行家认可、称道的黄州点子的乐谱和配器谱。蒋继祥抄正了并且于以复印出来,由查师傅手里和文化馆分别留存。   于是查师傅拿着曲谱,在县城里瘸颠得更加有劲有神,积极联络他信得过的人,孜孜不倦地分别给人家叨念着管弦乐谱和器乐谱,慢慢培养、提高人家对黄州点子的兴趣。查师傅象一坨“发面”,把黄州点子慢慢发酵,他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勃发起来。   也正好县文体局这几年一直致力挖掘、整合地方优秀文化遗产,今年年初即把竹山高腔、黄州点子纳入了整合任务之列。县文体局分管文艺的副局长徐启芬、文艺股长陈新民、文化馆长柯红等同志专程去看望了查师傅,并送了慰问金,让查师傅感动不已,更增添了传承黄州点子的信心。   又恰逢国家推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副主任吴志坚一行于春夏之交来我县调查摸底指导工作,听取了关于黄州点子的汇报十分感兴趣,于是,黄州点子应时而发,终于在县文化馆里开始演奏排练。经过文化辅导干部与民间艺人近一月时间的磨合,“五一”节期间,黄州点子演奏队伍在停歇近二十年后,又一次以崭新的面目晃走于主要街道,撩拨得男女老少争相观看,更有人尾随着演奏队伍,一直晃过南门外堵河大桥,晃向占地六十亩的休闲娱乐好去处——梦林庄园,倾听黄州点子在浓荫幽静中的悦耳,消受在花圃幽径姹紫嫣红中的悠扬,惹得画眉、紫燕和善唱的小阳雀也都侧耳枝头一一   当然这美不胜收的民间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民间音乐的演奏盛况,当夜也通过电视荧屏进入了全县的家家户户。今年国庆节期间,她还将走向十堰参加全市社区文艺汇演,说不定她也会走向省城武汉一展风采,更说不定她还会回回黄州老家呢?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