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南山】故乡的茶礼(散文)

时间:2021-11-08 02:16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茶被誉为我国的“国饮”。古时候人们就对品茶充盈着无限的热爱和赞许,并对茶赋予了很多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市井街坊,无不以嗜茶为高雅,以饮茶为洒脱!并且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自古就有茶道一说,所谓茶道,便是一种亲近自然的豁达心境,一种心回自然的怡然自得,一种虚怀若谷的超然境界。此外,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便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其中又以茶为收官,以茶为压轴。我们完全可以说茶是一种文化,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士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人看到的是利。不同的品位都能在品茶中品出不同的人生滋味。   生活里,人们饮茶并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而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有时候人们是在喝茶,那是为了解决干渴,为了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候人们又是在品茗,那是为了追求高雅,为了怡情冶性、调节心灵,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享受一番卢仝在《七碗茶歌》中描写的人生惬意:“一碗润喉吻;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但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的故乡不仅是滇红茶的诞生地,也是大叶茶的发源地。这里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境内3200岁的锦秀村香竹箐古茶树王是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茶树;早在明代,这里就能生产色、香、味均可以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的太平茶和玉皇阁茶。凡此种种都有力地佐证着故乡的辉煌茶史。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了浓郁的茶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茶礼茶俗。在我的故乡,茶是一种非同小可的“神物”,千百年来,故乡人民祖祖辈辈敬奉神明用茶,祭奠祖先用茶,祈福消灾用茶,婚丧嫁娶用茶,探亲访友用茶,定亲结盟用茶……故乡人民的生活里,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唐人刘贞亮所概括的茶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是故乡人民敬奉神明的第一味,茶是故乡人民招待宾客的第一盏,茶是故乡人民清洁心性的第一汤,茶是故乡人民拜谒修好的第一礼……      敬奉神明第一味      姑且不论上天里是否存在着那种主宰世界、统管万物、左右人生的神明,而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追求、有抱负、有梦想的,也希望这些追求、抱负和梦想有一个寄托和表达。从而,敬苍天、拜神明、祈福泽、求保佑的祈愿活动在生活里便屡见不鲜。类似的祈愿活动在我的故乡也时有发生,与众不同的是故乡的这些活动无一不伴随着茶的身影。茶是这些活动中首当其冲的角色,首担其责的要员。当三柱清香冉冉升腾起来的同时,三杯敬茶便要紧随其后,故乡人民合而称之为“烧香敬茶”,至于其它酒水供果、三牲祭品统统都是排在茶后面的“随从”和“跟班”。在我的故乡,茶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敬奉神明第一味。并且,其它三牲祭品是可猪可羊、可鸡可鸭,可米可面、可馍可粥的,随便一种物品就可以代表,就可达到是“心动神知”的效果,只有茶是雷打不动,不可替换更不可或缺。真是无茶不成敬。   对于那些上天里神明的口味,人们的潜意识里有着严格的区分,有的是“酒肉穿肠过,佛法心中留”,荤素皆食,比如玉皇大帝、财神老爷等;有的则严格秉持“敬行寿,不杀生”,只食素,坚决不沾半点荤腥,比如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凡人的宴席上,荤腥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动物身体的,被人们叫做“肉”和“蛋”的物品,而在敬奉神明的仪式上,荤腥却不仅仅是指肉蛋,它还包括着酒水。“四大皆空”的清规第一就规避是酒,比起色、财和气来,酒的罪孽是更为深重的。说到酒,尽管人们口口相传“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席”,但在敬奉素食者的神明的宴席上,酒却是千万不能上席的,上错了就不是敬奉,而是亵渎。非常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肉食者的仙君还是素食者神明,他们都喜茶、爱茶、好茶,每一个都离不开茶。八面玲珑的太白金星下棋时,棋盘的边角上少不了要放置一盏茶壶,当双方因一着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就斟两杯互敬共饮,于是,心浮气躁在双方口角生香的同时就渐渐地荡涤干净了,心平气顺就恢复如初了。震慑三界的太上道祖炼丹时,除了拂尘,手里还时常握着一只精致的茶杯,凭是八卦炉里烈火熊熊,呷一口便获得一片清凉世界、清爽气息。   上天里的神明们有嗜酒的,也有忌酒的,但没有忌茶的。故乡人民敬奉神明时,从不缺少茶,并且把茶供在第一位,而酒却要区别对待,这正是天地大同,天人合一的体现。也足以相见,茶比起酒来要高出许多等。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也难怪茶不仅是故乡人民的“神物”,也是中国的国饮。   除了敬奉神明用茶,故乡人民祭奠祖先也用茶,同样将茶排在第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故乡人民在祭奠祖先上有着许多的讲究和忌避,比如芭蕉不能上祭,不然会导致子孙后代焦愁;又比如苦瓜不能上祭,不然会导致子孙后代受苦;再比如腌菜和醋水不能上祭,不然会导致子孙后代心酸;而茶尽管其味略微带苦,但因紧接着就会有甘甜回味,却不用“会导致子孙后代受苦”来解释,而是解释为子孙后代会苦尽甘来。   苦尽甘来,多么美好的寓意,又是多么脚踏实地的祈愿!无疑,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茶如人生”的实质所在。      招待宾客第一盏      “宾来客至敬杯茶,待人接物第一礼,为人处事第一要。”还在刚刚会咿呀学语、趔趄学步的孩提代,父母亲就开始用这话不厌其烦地教导我。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在我的故乡,任何人家来了任何客人或者亲戚朋友,抑或只是路过的陌生人,不论其身份高低,也不论其关系亲疏,都无一例外要先敬上一杯茶,什么饭菜啦,酒水啦,统统都要在喝过茶之后才询问,主人在寒暄的同时就要马不停蹄地着手为客人生火、烧水、洗杯、沏茶。至于这是不是受了“茶可清心,酒能乱性”的影响,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深究。   假若客人时间仓促,那就用一尘不染,通体透明的玻璃杯为他(她)沏上一盏“杯泡绿茶”。尽管时间限制,不可能一清二楚地向客人讲解什么“冰心去凡尘”、“玉壶养太和”、“佳人入清宫”、“碧玉沉清江”等那些意味深长的十一道冲泡程序,甚至也顾不得一丝不苟地遵循“冬先入茶、夏先入水”的口诀。但是,在等待沸水降温,等待茶多酚和氨基酸溶解溢出的时间里,客人完全能透过晶莹剔透的琉璃杯壁,有意无意地欣赏到“春波展旗枪”。看那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千姿百态的茶芽在杯中随波晃动,栩栩如生,宛如春兰初绽,又似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同时也能闻到春天的气息,闻到无与伦比的清幽淡雅,闻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从清纯悠远的淡香中品味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然后再尽情地享受或独品得神,或对品得趣,或众品得慧。   而要是客人的时间充裕,则必定为他(她)烤制一罐极具地方特色的“百抖茶”。1639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路过我的故乡,夜宿高枧槽时,先民梅姓老人就是用百抖太华茶招待徐霞客的。徐霞客喝后嘴角留香、神清气爽,认为故乡人民“颇能慰客”,便写入了日记,加以颂赞。从那以后,有些文字资料便把“百抖茶”说成是招待贵客时才烤的,其实不然,我的故乡的任何人家来了任何客人,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烤一罐百抖茶款待。   宾主不分主次围着火塘坐定,燃起熊熊的篝火,架上烧水的铜壶,同时将带有弯把儿的拳头大小的小砂罐放到热辣辣的火炭上面加热,烧一会儿闻一下,再烧一会儿又闻一下,以探知小砂罐的温度,等到小砂罐烧热到预期的火候时,取一小把利用太阳光自然干燥的晒青茶徐徐放入小砂罐里,紧接着开始上下抖动小砂罐,使罐里的茶叶不停地翻腾起来,然后又将小砂罐放回火塘里面再次烧烤,过一会儿又端出来再上下抖动一阵,并放到鼻子下面闻一闻,这样反反复复地烤烤抖抖,抖抖闻闻,约抖至上百下之后,小砂罐里的茶叶就“叶芽片片黄,叶梗棵棵泡,脆似螃蟹脚”了。这时,铜壶里的水也沸腾了,哗哗哗地涨个不停,拎起来对着小砂罐的口儿将适量的开水冲入小砂罐里面。原本滚烫的开水遇到热辣辣小砂罐再度加热后,罐口处立时升腾起一层层跳动不停的水花热浪,轰隆隆发出清脆的、如雷鸣般的声响。霎时间,火塘四周乃至整个屋子里都荡漾着浓而不艳、厚而又醇的茶香。令客人惊叹折服不已。盛赞“百抖茶艺”,盛赞故乡人民给他(她)的崇高礼遇,对他(她)的极大尊敬。然而,主人听着那些极度热情洋溢的赞美言辞,却毫无得意忘形、沾沾自喜的轻浮气象,仍然是一副习以为常的表情,只是非常平静地而又缓慢地回答客人道:“客来敬杯茶,浇开友谊花;香茶不分家,朋友满天涯。”然后心无旁骛地为客人斟茶、敬茶,与客人共同品味浓香和回甜。      清洁心性第一汤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人都会有闹心的时候,或孤独、或郁闷、或烦躁、或悲伤……这个时候,有的人往往会想到酒,说什么“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殊不知借酒浇愁无异于火上浇油,而决非是釜底抽薪,恰如明代李开先所言:“只凭以酒浇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最终的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而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有着深厚而独特茶文化底蕴的故乡人民,在这些情况下,第一时间想到却是茶。   孤独的时候泡一杯茶,静静地伏在案头,捧一本心爱的书籍,打开飞扬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或畅游心中的香格里拉,梦中的桃花源田;或欣赏千古风流人物怎样指点江山,怎样激扬文字;或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面对面地对话、交谈,甚至争论。这时候,李太白的豪放飘逸,李商隐的爱恨情仇,杜子美的胸怀天下,李清照的离愁别恨……便会争先恐后地涌来作伴,孤独自然没有了藏身之地。   郁闷的时候泡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前,抖落积淀在浑身上下的尘埃,看一看杯中的水雾袅娜,茶香氤氲,一片一片茶叶在清水中上下沉浮。再看一看窗外盎然的春色,婆娑的绿荫,摇曳的柳枝,似锦的繁花。听一听微风的浅吟轻唱,百鸟的欢歌笑语,心中的阴霾便一扫而空,心境立时怡然自得起来。随着茶香沁入心灵的深处,郁闷也便飘然而散,无影无踪了。   烦躁的时候泡一杯茶,把所有窗户关闭,连嘈杂的电视也关掉,只开一盏清幽如月光的小台灯,营造出一片与世隔绝的清静环境。呷一口茶汤含在嘴里,却不忙着咽下,用茶的清新和雅逸去除杂念、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清洁心性。让心驰宏宇,神交自然,从而物我两忘。慢慢地,一个原本浅显易懂只是被烦躁淹没了的道理就会大彻大悟般渐渐地重新明晰起来:生活本来就是由苦与乐交织而成的,只有品尝过苦涩之后才能体味出浓香。继而一切都会归于沉静,自得一份心静、心宽、心安、豁达、坦然的心境,驱散弥漫在心灵角落里每一丝的烦躁。   悲伤的时候泡一杯茶,再放上一首舒缓的轻音乐,端过茶杯放在鼻子底下,可以不喝,任清茶散发出的芳香扑鼻而入,沁入心脾,去轻轻地抚慰伤痛,慰藉心灵。这时候,在清幽的茶香地熏蒸下,无论生活是喜是悲都会彻底忘却,自然也就不再说痛,不再说累,一切的一切都让它悄悄地流到心田,坦然地面对,坦然地接受。事实上,人生就是一杯清茶,苦中蕴香,苦也流香。从而,被置之脑后的人生常理再度重返回来,幡然醒悟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有过经历的生命才会厚重,才会有承载。痛苦和磨难都是一种历练,何必悲伤呢?   曹操曾经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要是他去到我的故乡,我肯定会怒不可遏,指着他的鼻子把他骂个狗血喷头,痛斥他是个大忽悠,天底下真正能解忧的不是那烈性的酒,而是恬淡的茶。      拜谒修好第一礼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是与人交往和沟通的事宜是决不会忽略顺便送上一点“小心意”的。平时里的探亲访友、走亲串戚、祝福道喜如此,而那些诸如拜师学艺、修好结盟、提亲联姻等较为重大的事宜,更是不会提着两个空拳头前往。   犹如千里送鹅毛一般,不去计较品质的高低,价钱的贵贱,数量的多寡,依据自己的家境状况,备一份力所能及的“四色礼”,并将它们精心打扮一番,扎上象征喜庆的红彩带以寓意四季红火,准备工作才算就绪,才可以动身起程。故乡人的“四色礼”并没有严格的固定,茶糖烟酒、盐巴香油、面条饵块等,几乎凡是可以食用的东西就可以充任,凑足四样即可。只一点与祭拜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茶叶是坚决不可以省略和删去的。在我的故乡,最能表达心意正是已经与故乡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息息相关的茶叶。   故乡人民以茶为礼,而且尤其注重茶礼,并不是因为茶的价格无与伦比,而是在故乡人民的眼里茶是至真至纯、清幽淡雅的。茶乃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的尤物,最有天人合一、大道自然的气度,只有茶的气息才能够让人心宁气和、豁达大度,只有茶的气息才能够让人敞开心扉、真心以待,从而推心置腹相互倾诉。送茶送的是真诚,送的是气度。故乡人知道,虽然酒营造起热烈的气氛,高昂的兴致,但酒过三巡,却往往心刚气盛,会有失分寸,甚至避免不了会伤身伤心。茶则不同,它的本性是恬淡的,越喝心境越发平静,气氛越发谐和。不管是论道交友抑或是说事拉理,都能让人进退有度,收放自如,身心得益。越喝双方的心灵只会越发靠近,决不会发生顿时怒起,恶言相向,翻脸成仇的不愉快。   我的故乡还是当之无愧的滇西文献名邦,古代文人墨客说过的话常常会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脑海里面。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过:“茶不移本,植本生子。”从而,远古的时候的故乡人民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杨株,而不能移植,便将茶视为“不移志”的象征。故而凡是与人交往和沟通都注重以茶为礼,取的就是“至性不移,友谊不改”的寓意。   其实,茶在故乡人民心目中茶的寓意远不止如此,茶在故乡人民的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之物,它是集“纯洁美好、坚定不移、福泽绵长、繁荣昌盛”于一体的全面而完美的象征。茶性纯洁回甜,故乡人民常常以它寓意爱情的“纯洁美好”;茶树四季常青,故乡人民常常以它寓意友谊“永世常青”;茶树籽实丰硕,故乡人民常常以它寓意“多子多福、绵长繁盛”……   说来说去,故乡人民非常注重茶礼的真谛究竟何在呢。有语云:茶有茶品,人有人品,茶有茶道,人亦有人道。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这就是故乡人民的茶叶观、人生观和人生取向。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