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石门春月圆

时间:2021-09-18 05:18
  久居城中,很向往山乡的清幽疏淡。   槐花堆雪,桐花飘香的时节,又是月圆的日子,于是携妻,去了城西石门坊。据说,那儿的回头崮上,新建了赏月亭。离开城市的灯海,山里的春月,肯定是另一番澄明景象吧。   石门坊,因两山对峙如门而得名。又以名列全国四大观赏红叶景区而声名遐迩。而春末的景区,却十分幽静安谧。   傍晚六时,天色尚早。黄栌树花开,张扬着毛绒绒的花团,山谷里,山坡上,像笼着团团紫红的烟雾。我俩循着绿树掩映的石阶,攀援而上。山路曲折蜿蜒。容不得细细品味秀木佳卉,来不及欣赏峭壁的晋唐石刻,没时间凭吊山僧坐化的石龛密洞,更顾不上品味深邃的梵乐,经逄公祠,过石门晚照,攀上东山栈道,急急向观景台奔去。赏月亭,就建在观景台南侧的山麓处。   呈半弧形,东接峭壁,三面悬空的玻璃观景台,是东山环视全景的最佳处。春日里,看万顷碧波,赏黄栌粉黛;金秋时节,漫山红叶,犹红色海浪,随风涌来,随时都会漫上观景台。至此,已过晚七时。暮色升起,近处的翠绿黛青依稀可辨。远处,山门外的层峦已朦胧如水墨。   趁着天色尚未全黑,匆匆赶往三亭揽月区。   穿过黑黢黢的松林,又绕过黄栌花开的树丛,拽着赭红色的栏杆,拾级而上。转过怪石角,有亭翼然欲飞,六柱飞檐石亭,器宇轩昂状,拿手电筒照看,是问月亭。徘徊于亭子间,妻念出了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词句。问月,往昔赏月人何在?当年的月儿又何在?一切尽在这虚无飘渺间。   透过树丛仰望,我俩猜测着前面亭子的雅号。踏着渐亮的光晕前行,一个回折,风格迥异的琉璃瓦六角亭,乃闻月亭。嗅月儿?听月儿?我俩争论不休。浅浅的月色无语,一任争辩,如流水般。妻猜说该是闻月,她闻到了月色那淡淡的香。我知道,这香味,是绕山半圈的楸花香,桐树花香,还有春草伴着的脉脉松柏香。   继续拾级而上,临近山顶,却不见了月亮,我很是纳闷。妻却不问月儿哪去了,猛猜着下亭该是啥名?望月?看月?观月?毕竟,第三亭建在山巅,极目赏月吗!猜着,争论着,细瞅,却是读月。我俩惊呼意外,太意外了,却又叹服不已:试想,这亭背依山峦怪壁,三面开阔,其上月色满怀,月儿更清新,更亮丽。高处读月,一个“读”字,省却动词无数,诗意无限啊。   来到近乎山巅的读月亭,这儿离月儿最近。可月儿哪去了呢?让怀揣赏月的兴奋,揽月入怀的渴望的我俩,心急如焚,又心怀惴惴。却原来,这读月亭,背靠东山顶,三面豁然。是那茂密高大的树林,遮住了月光。   一会儿,东面树梢上,银白渐变成金黄。黑幽幽的松柏,忽然通透起来,像着了透明的衣衫。晚八时,露出了半边的月儿脸。还没端稳相机,一轮银盘,腾起于山巅之上,银辉泼洒如水,月华满地,霎时山巅明亮澄澈起来。   奔出亭子,欢呼雀跃。“山月最识内心事,偶向明月寄深情”,颂念着古人的吟月诗词,我俩亢奋不已。   一群蝙蝠,像魅影,围着月儿飞翔,舞蹈。偶尔,还有喜鹊群划过。   春月是一首诗,易触发人们内心的情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的憧憬。回想屈原问月,抒发了一颗不甘沉沦的高贵灵魂的呐喊;李白问月,激发了他的狂放豪迈;东坡问月,阐释了他感受人间悲欢之后,更加珍惜亲情的情怀……   春月是一幅画,让人联想那清浅的水墨里,有着山水人物丰厚的意境。无论是江上升明月,还是月色故乡明,让人读出的,都是精神的慰藉与托付。   春月是一部书,蕴含厚重,百读不厌,足以让人们透过这无字书,去触摸历史的沧桑,感受古人忧国爱民的情怀。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站在读月亭,翻开历史的黄页,仿佛看到,从殷商走来的昌国王逄伯陵,诉说着石门坊围攻叛将杨骥,中计铩羽,愧对朝廷,投崖尽忠的悲壮……   夜深十时,月满中天,三亭像镀了银色,山中明澈,月香脉脉。起风了,夜渐凉。我俩下山,但见花草摇曳,树影斑驳,如行画中。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