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荷塘“有奖金”征文】仰视孤山梅(散文)

时间:2021-07-26 00:05
     临近年底,即便是江南也是寒风瑟瑟、雨雪交叠。此时,我好想看到一抹跃动春情的色彩,那傲然绽放、暗香浮动的蜡梅……   鉴于对梅花的尊崇,我总是留意各地的名梅,发现了历经3000余年史潮起伏的中国梅、大江南北300多种梅花以及与名梅相关的史迹,大多与禅林高僧相关。君不见,云南曹溪寺700余年高龄的“元梅”,浙江国清寺寿龄1300余年的“隋梅”,湖北江心寺树龄达1700年、东晋高僧支遁所植的晋梅……唐诗宋词元曲连同明清小说中,对梅花的吟诵,不胜枚举。   我最欣赏的梅花诗,是唐代诗人无尽藏的《嗅梅》,每当读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之时,总是如春雨般滋润心田。   我尝试着追思那一段光景:晨光初现,雪地映衬着淡淡霞彩。踏破芒鞋,寻春不遇,兴尽而归的一代高尼无尽藏,忽然发现自家门前梅花盛开、清芳四溢,由此大悟,原来,寻寻觅觅难求一遇的春色,其实就在眼前。他轻嗅梅瓣,深深悟到诸佛证悟的真如法身。   岁末寻梅,最是让我难忘之地,自然是杭州西湖的孤山了。   雪霁,晨光洒满孤山,四面环湖、一峰耸立的“湖中山”,如诗如画,好静好静,静的连我的脚步声都清晰可辨。江南的雪,通常难以冻结,游道不滑,山势不险,使我很轻松地来到了山北麓的放鹤亭。登临古亭,放眼环顾,想起明·刘基在此吟过“雪晴闲览瘦筇扶。过西湖,访林逋。湖上天寒,草树尽凋枯。忽见琼葩光照眼,仙格调,玉肌肤……”继而追忆,北宋时期在此举杯放鹤、赏梅赋诗的和靖先生。   北宋散淡派诗人林逋(和靖先生),高才,低调,孤傲。这种性格,折射出先生的品质。不仕不娶、隐逸孤山的他,20年来“以鹤为妻、以梅为子”婉拒为官,看淡功利,常常写出得意诗文,微笑浏览之后便付之一炬。一生名作不尽其数,仅留下一本诗集,真乃洒脱也!   即便如此,和靖先生还是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传世佳句。   咀嚼着和靖先生的佳句,我的步履渐渐放缓了。抬望眼,孤山文澜阁已在面前。登亭,凝视放鹤亭,我反复问着自己,为何一位卓尔不群、清高孤傲的文人,能让后人深情追忆纷纷前来探访?孤山无语,惟有时大时小的雪花静静纷落,惟有若隐若现的脚印散落无序……   边走边想,直到嗅到一缕缕清馨,直到邂逅一簇簇红梅,直到孤山上下的梅树,牵动了我的诗情……我陡然感悟:性情乖张的和靖先生,能被后人追怀、感念,并不是因为他一生淡泊名利、名句迭出,而在于他常怀利世济人之心。   那是政局相对稳定、诗词繁丽的北宋初年,尽管一些作诗大家、填词高手都走向仕途,但没有动摇林和靖的放逸之情,他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杭州西湖,驻足于高度仅有38米的孤山之下搭建草庐,伴鹤而居。   那时,孤山周边只有荒草野花、野溪土岗。一个冬日,和靖先生乘一叶扁舟游湖,忽见晨雪飘飞,孤山那株百年腊梅迎寒绽放,在银白色世界中透出点点嫩红,于是登岸系缆,来到孤山顶上,畅享阵阵清香挂满前襟。他痴痴地望着傲然挺立、疏密相宜的梅花,抚须微笑……   此后,他除了吟诗作画、放鹤品酒外,就是不辞艰辛地广植梅树。数年后,冬日的孤山便呈现十里冷艳、香雪之海。如此美景,也让先生开始自食其力以梅养文。每日清早他散步之前,把一袋袋梅子悬于门前,换粮换菜,以度时日。那时民风淳朴,当地很多农户都很自觉地把自种的粮豆、菜蔬放在门前,取走一些梅子。让四方百姓交口称道的是,平生很少与世人来往孤傲清高的林处士,竟然接纳大家赏梅观景。先生不卖票、不会客,只是在门上写下“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16字,往来的人们便深解其意,自觉爱护一棵棵梅树,没有发生过乱折梅枝和乱采梅花现象。   和靖先生虽然隐居在孤山,但多才之名还是传遍八方,于是,恳请入朝为官者专访,动员合作经营者登门。面对一张张盛邀的笑脸,他或是闭门谢客,或是手抚爱鹤眼看梅林,以无言示意。   和靖先生虽大舍大弃,却留下了千古美谈,留下了“孤山探梅”之美景。20世纪初,在和靖先生挥毫泼墨的孤山建起了以精研金石篆刻为主旨的西泠印社,既生动展现了浙江金石艺术,也使吴昌硕等大家的作品名满天下。   返京途中,我曾扼腕而叹,叹自己在孤山探梅,只顾追怀往事,寻觅和靖先生遗迹,竟然忽略了梅的种类、梅的植数、梅的树龄以及梅枝的姿态。转念一想,又觉宽慰,因为,赏梅,不应仅仅是观览花景,重要的是穿越梅花的历史,去品赏古人的文采与德望……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