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丁香】天涯无处不标签(散文)

时间:2021-06-04 00:29
火币网      在《西游记》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标签。   以悟空为例,天上众仙当面都叫他“大圣”,要是声音大点儿,腰挺直得点儿都显得不够尊敬,但是在背后呢他们却有着另外的称呼,譬如“弼马温”、“臭猴子”、“泼猴儿”,当然还有更过分的“他妈是石头”。   再看八戒,天上的都道他是前任“天蓬元帅”,师父叫他“悟能”,师兄训他“呆子”,而在地上的族群眼中,嗨,那不就是只猪么?再看“天才少年”红孩儿,因为父亲是三界闻名的民营企业家牛魔王,在他的眼中,唐僧一定是要被吃的,悟空、八戒、悟净统统是要被三味真火做成BBQ的,而至于那些神通广大的各路神仙甚至是观音大士,都被这小子一句话给打发了。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很显然,通过对别人贴上不同的标签,我们构建起了对对方的粗略印象。尽管这样的印象片面且极端,但毫无疑问,它也让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更加多元。   就像《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性格迥异,但只要给他们找到个性化的标签,便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世人皆道曹操是“乱世枭雄”,但这样的认识未免太过抽象。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往往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们看看在小说第七十八回中关于曹操的描写: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急令追拷。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曹丞相病了,华大夫前去瞧病,说:“您这病呐得把头切开。”   曹操说:“不要,不要……”   华佗执意要动手术,还把关二爷作为成功病例,那意思是:“要,要,切开脑!”   结果,曹患者一怒之下就把华医生给杀了。   从这个点来看,曹公完全可以被我们贴上别致的标签——医闹祖师曹孟德。   无独有偶,对于上文的病愈患者关羽,我们同样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在第五回中有“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桥段: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看完这段,关于关公为什么不喝酒就去上马单挑,除了显示自己威武霸气之外,其实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   曹操:“关兄,上阵飙马(现在的飙车)前,干了这杯!”   关羽:“骑马不喝酒,喝酒不骑马,老子可是学过交规的!”   看到这,你是不是应该封这位关二爷“安全出行好少年”了呢?   又比如,提到长坂坡,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的武神赵子龙或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的燕人张翼德,但谁还记得当年赵云力战群雄时夺走了曹操的一把名叫“青釭”的“大宝剑”呢。当时守护这把“大宝剑”的便是那倒霉催的夏侯恩,这小子在书里就只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活过200个字。下面便是原文:   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   你看,就连这如假包换的龙套角色,不过是滚滚乱世中的一粒微尘,但如果给他贴上个标签,人物很快就鲜活了起来。这个标签可以是“长坂坡剑圣”。   类似的,我们可以把官渡之战中因为好酒贪杯而导致袁绍军粮草尽毁的倒霉蛋命名为“乌巢酒神淳于琼”,可以把被张飞一声怒吼吓得肝胆俱裂那家伙叫做“英雄虎胆夏侯杰”,可以把被诸葛亮骂死于阵前的魏军首脑命名为“心肌梗塞司徒王”,还可以把赤壁之战中屡出昏招导致曹军大败的谋士称为“神奇队友好蒋干”……   古龙说:“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会错,但外号一定不会错。”某种意义上说,外号便是一个人最典型的标签。   人在江湖上混,出于各种目的,都会自发或者被动地贴上符合自己的标签。最常见的便是《水浒传》了,108将,人人有外号,外号个个响。有趣的是,就连高衙内这样的极品官二代都有个“花花太岁”的外号,大致相当于现今“某天一”的“海淀银枪小霸王”。   在《水浒传》的语言体系中,外号是必备的社交手段。宋江不过一介文弱书生,又黑又挫,但是为人孝义且仗义疏财,很快给自己换来了“及时雨”的外号,于是整个江湖的好汉们一听到这三个字就集体兴奋了。   先看行者武松:   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   再看清风山“三虎”(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   燕顺听罢,吃了一惊,便夺过小喽啰手内尖刀,把麻索都割断了;便把自身上披的枣红纻丝衲袄脱下来,裹在宋江身上,抱在中间虎皮交椅上,唤起“王矮虎”、郑天寿快下来。三人纳头便拜。   又看黑旋风李逵:   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   至于那在路上打架斗殴的“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见了宋江更是喜出望外,架也不打了,干脆直接入伙。   可见,在江湖上一个好名号是多么重要。外号所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让所有人都有了一种“自己人”的错觉,同时再借助神神鬼鬼的“天罡地煞排名法”,宋江把这个108人的利益集团层层分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内部凝聚力。   个性化的标签丰富了我们的视野,统一风格的标签促进了内部的和谐,但粗暴刻板的标签却让这个社会失去了弹性进而出现严重的阶层断裂。   如今,这种粗暴刻板的标签随处可见。比如在电视剧《欢乐颂》中,22楼的五朵姐妹花都有着各自的名片。安迪,高智商女强人;曲筱绡,海归,资深富二代;樊胜美,大龄凤凰女,企业HR;关雎尔,家教良好的乖乖女;邱莹莹,“傻白甜”的初级凤凰女,这无疑是现实生活的鲜明写照。各个阶层的人们因为父辈的视野以及成长、教育环境的不同,在知识和见识上千差万别,就像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个“天花板”,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这个“天花板”高度的不同。   然而,随着他们各自的成长,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低情商,富二代也并不意味着全无爱心,穷人的孩子也不是一味死要面子活受罪,乖乖女也不一定没有主见,“傻白甜”也不一定没有成熟的可能。可见,各个阶层的人们并没有被头顶的“天花板”吓到,他们一直在尝试改变人们施加到他们身上的刻板标签。于是,安迪克服了童年的创伤并勇敢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樊胜美终于勇敢抛掉身上的枷锁,曲筱绡也努力向学识、见识都远高于自己的赵医生靠拢,关雎尔也从感情经历中找到了最好的自己,邱莹莹终于超脱自我并在大城市渐渐扎下根……   当然,现实生活远比书本、电视剧残酷,每一个标签的背后都蕴含着当事人的辛苦悲欢。就像悟空,拼尽全力仍不过是三界之内的一只“臭猴子”,始终未曾摆脱自己的宿命。就像宋江,一生忠义,但最后面对朝廷的毒酒,也只能痛饮此杯,以全忠顺之名。就像青帮大亨杜月笙,一生都在为自己洗白,但在人们记忆力他始终都只是个黑帮老大。   就像他自己总结的那样,突破自我的标签很难但却不得不去做。   “看我们今朝的排场,像煞鲤鱼跳过了龙门,化鱼为龙,身价百倍了,但是你要晓得,我跳龙门比你们难得多。你们好比是条鲤鱼,修满五百年道行就可以跳,我是河滨里的一条泥鳅,先要修了一千年才能化身为鲤,再修五百年才有跳龙门的资格。因此之故,我无论做任何事体,都是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譬如说我们两个同时垮下来,你不过还你的鲤鱼之身,我呢,我又要变回一条泥鳅啰!”   平凡如我,又何尝不是世人眼中的泥鳅?家境的束缚,学识修养的限制让各类标签先天就压在我们头顶,就像《红与黑》中的于连,无时无刻不在冲破人生的束缚,可结果呢?想到这,竟然生出一丝悲情。但那又怎样?我始终相信英雄不论出处,这短暂一生不就是拿来奋斗并抗争的吗?   就像鲁迅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天涯无处不标签,借着标签发现世界的趣味,踏过标签实现生命的超越,仅此而已。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