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绿野】感悟乡贤——陈金才的传奇人生(三)

时间:2019-11-24 00:40
     打石连与“虎”过年   那天,大家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已经是1976年元旦前一天,原地休整一天,陈金才没有休息,生起火炉,继续锻造“补给”钢钎。   打石连56人,分为4组,组长分别是陈金才、张荣修、刘亚林、曾大海。张荣修1.80米,单身汉,工作之余平时喜欢当(夜猫子),经常冒夜拿起“鸟枪”上山打飞禽野兽,这天夜幕降临,他全幅武装,头戴矿灯,手电筒,手把持“鸟枪”依肩膀而上,另一肩膀背着火药,砂铁珠,上山寻找猎物。   山间的黄昏,来得那样迅速,那样了无声息,恍惚行走间,漫山雨露紧随身后,一路追笼上来,不知不觉,松也肃静,石也黯淡,影也婆娑,徒步置身山顶开阔处,南坑红楼耕山队场地,挟裹着远山近岭,风轻轻拂过松林,如隐隐的涛声,脚下冬虫呢喃,细看茅草高过膝盖的一大片丘陵地,只见两束金光直接反射到头戴的矿灯,随茅林草款款而过,近山知鸟音,近海知鱼声,凭经验判断,疑似虎豹猎物就在眼前,说时迟、那时快,张荣修把矿灯瞄准目标,上了子弹的鸟枪,咔擦,砰一声,随着大吼一声。没打到要害部位,野兽急速逃离茅草林,消失在茫茫深山老林……   张荣修,沉着、冷静,嘴里哼着扬子荣“打虎上山”穿林海的歌曲,寻着一路血迹点点,留下虎豹脚印,寻找无果。   于是,继续在周围不断寻找,在不远处,山下溪涧水潭旁,却发现虎豹野兽吃过所剩下的山獐的头、4只脚、和部分山獐内脏,残骸散落,血迹班班,伸手一模,热气尚存。张荣修就地取材,找来葛藤,收拾一番,背着返回原住地,回到红楼仓库打石连宿舍,已是深夜2点多钟。   元旦早上,张荣修把这野兽吃剩的“战利品”,报告团长刘水波。   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那时代,村民从原始的在山、靠山、吃山、砍树、烧火炭,一顿的温饱,或一顿的“改膳”,哪怕是一顿的美餐就是生存需求的一种“奢侈”,况且眼前“虎”吃剩余的“战利品,”还新鲜,千辛万苦把它带回来扔掉太可惜,此时,有人建议:适逢元旦,加餐蒸干饭,喝点农村小米酒,改善、改善生活,不也乐乎,这建议得到团长刘水波的采纳。   团长派一名民工到南坑卫生院买了4包“四物”,经过食堂吹事员处理,当天,生起灶火,用大脸盆剩装山獐头、4只脚、内脏,和着“四物”药膳,炖了4个小时,临近傍晚,开饭时间一到,留守工地的刘水波、陈金才、张荣修等10多人,每人盛着一大碗的骨汤,配着香噴噴干饭,一边吃,一边享受这意外“美味佳肴”,打石连团长刘水波风趣地开玩笑说:元旦与“虎”过年。   打石连的伙伴们:喜笑颜开,哈、哈、哈。   一个月后,这只逃生虎的骨骸被附近村民发现,确切为“虎”,身重约180斤。   这天晚上,陈金才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回想打柴烧火炭“搞副业,赚钱买工分”曾“抓火窑”(出火炭开窑门后火炭燃烧)冒着生命危险,曾被烧、烫伤,连胡子、眉毛、头发均被烧着,人不像人,恰似非洲“黑人”;为养家糊口,早出晚归,今只身漂流异乡,一家人生存温饱,度日如年,他曾遇过老虎,虎口逃生,打石头又遇上与“虎”过年,在这艰苦的岁月,让他尝尽心酸苦楚,却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他相信: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总有一天苦日子一定会熬出头的。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