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洛阳八景(散文)

时间:2022-12-19 01:16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市区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被称为“洛阳八景”。   龙门,实际上是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两山夹峙,形若门阙,古称伊阙。又因伊水流经其中,宛若一条长龙穿门而过,故称“龙门”。“龙门”两侧山色之美,唐代即非常有名:韦应物称“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白居易道“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刘禹锡更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声“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所以,白居易把它赞为“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山色之美,在于其俊俏绮丽,山水一体。无论远观,还是近视,都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有山、有水、有树,山幽水俊,树影婆娑,在婆娑树影之中有时还幽藏着寺院。龙门的山,虽不曾挺拔险峻,却笃实敦厚,起伏绵延,它们极少祼露,有时像浪涛,有时像怀抱,端庄而不失清秀,凝重而不失伟岸;龙门的水,也不是绕山打转的小溪水,而是气势恢宏“潮头水”,它一头撞开龙门,滔滔不绝,澎湃激荡,飞花四溅,有声有色;龙门的树,主要是松柏,枝叶茂密而富有生机,即使在冬天也还是青春碧绿,齐刷刷站成排,立成块,威严挺拔就像龙门山的忠诚卫士一样,看起来特别俊朗和硬气。   马寺钟声,是洛阳唯一以声音闻名的景点。这钟声源于白马寺。白马寺号称我国第一古刹,它坐落在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寺内殿阁峥嵘,宝塔高耸,尤以钟楼最为闻名。   钟楼,顾名思义就是专为悬钟、敲钟而建的楼。白马寺内的古钟楼何时修建,何时被毁很难考据,原来悬挂的大钟重达2500公斤,铸造于明代,现被当作文物供奉在殿堂之上。今天大家能看到的钟楼位于寺内山门东侧,为方形单檐歇式山顶的两层建筑,是1991年6月由日本友人中村包行捐资400万日元和白马寺出资15万元人民币修建的,钟楼内悬挂的大钟也是1992年重新铸造。   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时,寺内击磬撞钟佛诵,都向世人展露着寺庙远离尘嚣的生活,而钟声悠扬飘荡,由近及远,则如缕缕清波,洗涤心灵,让人听之心有皈依。   因为白马寺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游客到这里观光、焚香、祭拜,甚至还有不少日本人把在白马寺迎接新年当作神圣的愿望。为“照顾”日本游客的“时间观念”,白马寺的钟声提前1个小时敲响,这应该是中日文化友好的一种例证。   “金谷春晴”是洛阳最富有人设意义的景点,它取义于“金谷园”春天的美景。“金谷园”创建于公元296年,原为西晋权臣石崇在洛阳金谷涧营建的别墅。石与当时名士陆机、潘岳、左思等23人组织诗社,号金谷24友,石崇借助他的财力广收天下奇花异石聚于园中,名“金谷园”。   金谷园倚山形水势而兴建,修山垒石,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各种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迂回穿流其间,水岸栽种奇花异木,林边建村设郭,鸟鸣村幽,鱼跃荷间……石崇还派人用绢绸、茶叶、铜铁器物等中原物产去南海诸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金谷园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由此,金谷园的富丽奢华广传天下。尤其是春三月,大地复苏,风和日暖,金谷园内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翩跹飞舞于花间,枝头小鸟啁啾,水中鱼翔浅底,珠光宝气与自然妙境融为一体,浑然、高贵、大气自在流泻,确实够得上“金谷春晴”的美誉。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是横卧在洛阳城北的一座土山,海拔只有250米,但却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古时候洛阳人把邙山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所以这里有许多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地。因为是墓葬区,所以鲜少人烟,故而这里树木葱茏,苍翠如云,清幽雅静。相传老子曾在这里炼过丹药,后来道教信徒便在山巅兴建上清宫以奉祀老子。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来登高的游人络绎不绝。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一派人间圣迹的景象,画面十分壮观,所以这一景色被人称为“邙山晚眺”。   现在“邙山”已建成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天津晓月亦为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桥北端,正好与皇城的端门相对应;桥南端,与长达5公里的定鼎门大街(当时定鼎门在安乐窝之南)相连,南北通衢,一桥相牵,共筑两岸繁华。该桥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双方在天津桥边争夺厮杀,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盛怒难消,一把火烧了天津桥。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玄宗下旨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天津桥,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史料记载有一年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当他坐车郊游后经过天津桥,心有所念,写下了“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这首诗。李白留恋洛阳繁华,后竟在这里逗留了数月,会朋、赏景、饮酒,好不惬意。唐代赞美天津桥的诗非常多,刘希夷有“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李益有“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孟郊有“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白居易有“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   据说天津桥最美的景致,是有月悬空的清晨,那时候月亮挂在天上,月光普照山河,天津桥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隐约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世界静谧安详,这些画面被白居易捕获,于是有了“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晓上天津桥闲望》)这首著名的诗篇。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天津桥便不再受重视,到金代,桥毁于大火。后便在历史中沉迹,只留下断桥残础,供人追思、怀念。   “洛浦秋风”指的是洛河两岸秋天的景致。横贯洛阳的洛河,自隋唐至北宋,经过五百余年不间断地治理,两岸筑砌堤防,遍栽花草树木,修魏王堤、波月堤、窈娘堤、斗亭等,终使其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在满足舟楫之便的同时,又兼具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帆樯林立,一年四季景色迷人。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这里的诗画意境让无数文人墨客念念不忘。   三国时,曹植说他在此遇见一位神女,于是便有了《洛神赋》。   唐代,白居易用“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思诗迷,眉月晚步神女浦,脸波春傍窃娘堤;柳绿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燕不成啼。”表达对洛河的赞美。   洛浦秋风美景,今天成就了洛阳的洛浦公园。该园于1997年5月动工兴建,沿北南两岸布设风景画廊。北岸景区16公里,从西苑桥至洛阳桥段共建有30个大小广场、30组亭子廊架、10个植物专类园和诸多园林小苑;在洛阳桥至瀍河口的历史文化区内,建有河图洛书、商王祈雨、会盟史话、定鼎九州、东汉太学等反映洛阳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化广场14个,用园林小苑和地面装饰、雕塑、碑刻等展示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将园林艺术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多景观、多韵律的带状园林景观。南岸景区是长12公里、宽40米的绿化带,以分片种植常绿和落叶乔木为主,高低错落,迂徐回还,非常赏心悦目。千亩牡丹花园则以隋唐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牡丹文化展示为主题,周围用林木、楼榭点缀,显示花开宝贵,人间晴好,是南岸景区中的一个亮点。   目前,该园是洛阳市洛河水系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也是洛阳市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平泉朝游”指的是平泉早晨的风景。“平泉”指平泉庄,原本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别墅,规模宏大。庄内修筑亭台楼榭100余处,遍植奇花异草,广汇珍木怪石。有鸣皋山、瀑泉亭、双碧潭、垂钓台、丛竹幽径、醒酒石等景点。每当旭日东升,整个山庄便披上金色霞衣,而悠扬的牧笛在空中回荡,眼前便是一派和熙田园的景象。   “平泉朝游”的闻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沾了李德裕的光环。李德裕的一生颇有戏剧性,他出生于公元787年,他的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在位时曾任过宰相。因有宰相老爸的照护,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李德裕前半生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一路高升,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0年—846年)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用“飞黄腾达”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不料他却一个跟头栽在了“朋党之争”上,不仅葬送了自己的仕途,还连累了一大批同党。   李德裕当了6年宰相。不过浮华也仅仅是6年。朋党之争失利后,随着李德裕被贬,平泉别墅便日趋荒废。后人在此建平泉寺,并在泉源处拦筑人工湖,别墅变为凡间,不过得益于“瘦死骆驼比马大”的根基,这里如今依然有不错的景致,还是洛阳市民避暑游玩的好去处。   “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洛阳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属于当时国际贸易市场“丰都市”的一条小巷。它西傍瀍河,南临洛水,唐宋时代,这里广植桃李,高楼瓦屋,红绿相映。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争艳,李花朵朵芬芳,柳丝袅袅风展,蝴蝶翩翩起舞,莺啼烟柳,燕剪碧波,游人结队而行,熙熙攘攘。唐代诗人刘希夷有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代的司马樵也在诗中写道:“洛阳春水扬春柳,铜驼陌上桃花红”。唐宋时代的诗人,还喜欢把铜驼陌如花似锦的美景和昔日金谷园相提并论,如“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游花月经铜驼”(唐?司马扎),“花深柳暗铜驼陌,风暖莺娇金谷堤”(宋?邵雍)可见它们都是当时洛阳的胜景。铜驼的风光佳景一直倍受人们青睐,加之这里人口稠密,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家家园圃,清香沁人。时有细雨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使陌上清爽宜人。这就是“铜驼暮雨”的由来。   洛阳八景自古称名,今天,游人到洛阳来,一旦接触这八景,仍然收获满满,感觉古人所传非虚。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