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书香.初见】一座隐形的“冰山”(散文)

时间:2022-04-14 15:51
  父母,给我们奠定生命的基础。而师长,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天地君亲师,是人生的“五尊”。老师虽然位列末端,但,是他们,才能给我们获得做人的尊严。人,无德无能,何以立身,何以在人间光鲜耀眼!   平生我有幸遇上两位恩师。一位是小学老师宋德怀,他除了给我初始的知识开蒙,还为我能完成小学学业给予涓如细流的经济帮助。另一位是大学教授周胜林。他使我知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开悟,心胸得以壮阔,精神品格、政治素养得以确立与夯实。   大学是我人生之路最关键的转折点。因此,周老师给我的恩惠,更让我难以忘怀。   我记忆的周老师,高瘦斯文,温文尔雅,脸庞常挂着微笑,加上戴着一副细边眼镜,更显得亲切可人。大学期间,在周老师的悉心和倾情帮助下,我加入了党组织,为我以后的人生生涯顺风顺水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周老师是我人生的导师,但大学时间仅有短短的三年,真正对他的了解,也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肤浅上。毕业后,又匆匆作别,期间只在十几年前复旦大学创立90周年大庆回校聚会时见过一面,以后也只通过一次书信,知道的确实不多。   去年12月份,上海同学聚会,网络微信传来了他们的信息和照片,才又与周老师获得了联系并加了他为好友。再次看到周老师的音容笑貌,甚是开心。   取得他的通信地址后,我将自己多年文章写作汇集出版的《过非集》一书寄给了他。也把去年所写的、在网络平台刊发的、回忆大学生活、回忆与周老师情谊片段的《老师,我爱你》和《记起那双羡慕的眼光》等两篇文章转发给他,向他倾叙了多年来我对他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此后,他给我寄来了三本书。一本是《新闻情缘六十载》。一本是《新闻采访实用实训教程》。一本是《红墙健康卫士》。前两本是他教学写作的著作,可供我了解他的教学成就与人生历程。后一本是特意购买的,可供我了解一些身体养生的知识。我深知,他对我的一片厚谊至今不薄。过去,他关注我的前途学业。时下,他关注我的身体保健。可以说,他对我一生都倾注着关爱与深情。   感动之余,我认真翻阅了他赠送我的《新闻情缘六十载》一书后。这时,不得不让我一时深感惊讶!原来,站在我面前的恩师,就好像一座隐形的冰山。   露出水面的虽然不见高耸,但是,隐藏水底的,却是鲜为人知的、令人惊异的厚重雄伟。   请看书上记录的、周胜林老师获得的殊荣:   2008年11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   1993年起,作为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荣获上海市、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新闻论文奖、优秀教材奖,以及“先进个人”、“优秀园丁”等各种荣誉多达数十次。   这些光辉闪耀的荣誉,实是社会对他实至名归的嘉励。   他的事迹入选《中国新闻年鉴》、《上海新闻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化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多部史书、典籍。   从教六十年,周老师勤勉力耕,倾情培育人才,努力探索、开拓教学新路子。由他主讲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在本校获得好评如潮嘉誉的基础上,又把它推及全国,他的讲课录像曾一度同时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连续播放。他是这一课程教育的开拓者和见证人。同时,还应邀到新加坡讲学,将这一门课以及它的子妹课《高级新闻写作》推广到国外。   教学之余,他奋笔著书立说,自著、合编在国家和省市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实用实训教程》、《新闻通讯写作述略》《新闻采访艺术》、《商务传播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著作、教材竟有17部之多。还不包括他主编、未具名的多部教程与著作。   先后发表各种论文260余篇,字数达200多万字。   1998年退休以后,应聘于东方文化学院(现更名为震旦学院),创办了上海市民办大学第一个新闻传播系,此间一边辛勤执教、一边奋力笔耕,撰写学术论文也达70多篇(件)。   老师,少年,聪敏出众,风华繁茂;青年,壮志满怀,才华横溢;晚年,老骥伏枥,勇毅不减,他可以说是一路辉煌到夕阳了。   周老师1937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歌岐后村一个寒微的家庭里。父母勤劳善良,忠厚朴实。祖居之地乡风醇厚,民俗朴实,崇学好礼煦风劲吹。周老师自小受到环境熏陶、浸染,加之禀赋聪慧,资质机敏,小学入读,老师命题造句,别人只会空间具象直观思维,他却已掌握时间概念抽象思维,为村上人们雅称之为“神童”。   中学时代,就博览群书,志存高远。   1955年高中毕业,当年参加高考,他即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进入学风浓厚、馆藏丰富的大学校园,更是如鱼得水,在做好功课之余,他废寝忘食,潜心苦读,遍览经典,星期天不放过,暑假、寒假不虚度,五年也没有回过一次家。一部部中外小说经典眼前过,无穷的精神营养不断滋润了他的智慧。   除此之外,还有机会聆听了名家、学者、新闻界前辈陆诒、王中、王维、吴常铭、王欣夫、蒋孔阳以及文化名流赵丹、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学术报告,思想更加振奋,激情更加丰沛。学习、写作两翼并振,德、智、识全面发展,在校期间,就写出不少锦绣文章,成果十分耀人眼目。大学期间赴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在记者指导下,采写出许多稿件刊发在《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纸上。其中,《一角铁皮》还被评为新华社好稿,在业务刊物《新闻业务》杂志上被推为好稿进行评价。他一时声誉雀起,在学校就加入了党组织,毕业时被作为优秀学生留校担当业务老师。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40年,他壮志不减,初心不移,工作出类拔萃,曾出任新闻系副主任。一项项骄人的成绩,谱写出他精彩的不凡人生。   但是,他秉性谦恭自勉,多年来一如既往,不骄不躁,默默奋斗,为人低调,不张扬,不邀宠,不慕名。他的品格学识,道德文章,可是藏在深山人不识。   其实,他也不喜欢让人识。去年,我写了一篇稍事说到他的文章,转发给他,他看后给我微信,一再叮嘱,不让我在微信群里转发扩大。   在另一次来信交流中,他还对我说,寄给我的书,全年级包括我在内只有两本。发给我看的那些获奖证书照片,也只有我一个人有此眼福,全部都被他压在箱底下密不宣人。   在对待人生收获的成果上,有些人总唯恐别人不知,他们总爱张扬,张扬的是百分之八十,甚至余下的百分之二十也不愿意掩藏,不悉数暴露个底朝天就不满足。但是,恩师周胜林不得不显露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掩藏的是百分之八十。你说他,不像一座隐形的冰山吗!   这冰山,显示的,又岂只是老师人生成果的炫目!它,彰显出的更是老师人格、道德的高尚与厚重!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