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家园】乡村记忆(散文)

时间:2021-09-20 06:39
  乡村是儿时的一道风景,早已嵌入我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   我离开故乡已四十余载,尽管乡村的模样从清晰变得有些模糊,但岁月不改初心,总是会时时想起,有时在睡梦里,有时在有月光的晚上。   也许是人上了年纪之缘故,喜欢怀旧,喜欢怀念儿时在农村生活的那段难忘岁月。乡村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美丽油画,高高地悬挂在我心灵的殿堂上,时光虽已久远,但仍然能看到被岁月侵蚀的轮廓。   老家位于湘西沅、吉、辰三县交界处,古时是个驿站,进入云贵的必经之路。这里民风淳朴,人情浓郁,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并不夸张,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好。   我家是一栋古老的窨子屋,地面是清一色石块,有上下两层,共大小十三间房,分上房和下房,中间隔着一条天井,冬暖且夏凉。   离我家后院三十余米,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清澈见人,常有鱼虾游动,儿时常与小伙伴来这里洗澡游玩,打水仗,或垂钓。   沿溪而上是一条用青石块铺成的老街,两边房舍俨然且古老。街面的青石块如今大都已破损,但仍能看到岁月留下的道道痕迹。溪面上有一座石拱桥,年代久远,至今桥头的顶端还隐约可见当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此驻扎时题写的字迹,然已模糊不清。   这座石拱桥是我儿时成长的见证,每天上学都要打这里经过。学校地处老街后面一百米山头下,原是我村统管三县的一位大地主的祠堂,经过改建后,地方十分宽敞,但仍保留学校后面那口池塘。每到春夏之交,池塘两边的柳树成荫,荷花绽放随风送来阵阵馨香。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我不仅在这里读完小学,还当了一年半的民办老师,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我的记忆。恢复高考上大学之后,我从这片父辈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上,走进城市,走向省城,迈向了全国,享受了父辈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   乡村是多姿多彩的,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桃李争芳,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到处可闻油菜花飘香。而每每看到稻田里那一片片星星点点绿莹莹的草籽花,就想起儿时打猪草的情景,心里充满了怀旧感。到了盛夏时节,黄澄澄的稻子随风泛起金黄色的稻浪,在夏日阳光的朗照下,显得流光溢彩,一派丰收景象。那时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甚至连吃饭都是香喷喷的。   记忆中的乡村古老而年轻,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沟水渠,那紧傍水坝儿时挑谷碾压的老磨坊,还有村头那棵粗壮高大的白杨树顶上的喜鹊窝,以及在小溪里与小伙伴嬉闹、垂钓或放鸭或养牛洗澡,都不时地撞入我的心怀。太多的记忆抹不去我儿时的光彩,岁月的流逝依旧带给我无尽的遐想。   儿时的岁月是难以忘怀的。记得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正值“文革”破旧立新。我家坟山正对面是一座高大的石山,石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周边松柏长青,是一处夏日休闲的胜地。里面有很多菩萨和百余座神像,香火很旺,七里八乡的圣徒常来这里朝拜祭祀。但在那个破旧立新的年代,庙宇中所有的神像遭遇破坏。小时候,我与村里小伙伴曾去过这里玩,然这里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深长的一条黑洞送出一股阴凉凉的冷风,很是瘆人。到了近些年,庙宇的香火又开始旺盛起来。   我对乡村有一种难舍的情结,毕竟这里是我出生的故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故乡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她给了我智慧,给了我闯出大山的勇气。每年的清明我回家为父母扫墓时,总会静静地站在青山上,眺望着故乡这片父辈耕耘过的土地,心里不免有些伤怀。如今的乡村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早已不是我儿时当年的模样。一条条光洁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各个村子,一栋栋新修的楼房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路的两旁,形成了一条繁华而宽敞的街道。村民们把喜悦写在脸上,把幸福收藏在心里。看着有些老房子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儿时的记忆也常常从这里被唤醒。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写的那首《乡愁》,心里便默默地念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如今我也已年迈,记忆中很多美好的时光也许都已经模糊,但生育养育我的这片古老土地,美好的乡村,仍跳不过我的怀想。这里不知留下我多少梦,又有多少梦牵魂绕的情怀,因为我的父母还留在那里,与日月青山共存。这里是我生命的根,更是我成长的摇篮,无论我身在何处,都难以忘怀这片热恋的故土。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