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星月】一处芳园谱华章(散文)

时间:2021-07-21 01:08
  《红楼梦》素来是文人墨客,红学爱好者的逐水月华,舟上寂寞。从茶文化到园林艺术,从诗词古韵到舌尖上的中国,无一不精,堪称一部经典的百科全书。因为内容丰富,太过完美总会让人手不释卷,字间高歌。    中国的园林都是文学,当园林设计与诗词歌赋融合在一起便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贾元春在省亲时,题诗大观园“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曹雪芹在讲述宝、黛的爱情;宁荣二府的兴衰;金陵十二钗的才情横溢,更是描绘了一座极为幽静怡情的园林——大观园。    这座浸润着东方美学的大观园,见证了红楼儿女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想必读过《红楼梦》这本书的人,无一不对大观园这座既有着江南园林特征,又有着北方皇家园林气派的私家园林,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说,蒙盖着历史层层封印的随园,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清凉山附近建造了这座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在几经转手后,它由清代大诗人袁枚命名并沿用至今。   在随园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着屋前道旁的古木间,在每一帧画面都透出诗情画意的风景图中,能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与文化底蕴,还有红楼儿女书墨的性灵与人世温情。大观园是融入东方美学的园林瑰宝,亦是彰显贾宝玉和大观园女儿才情的芳园,它是因迎接皇妃——贾元春省亲所建。   园林的魅力所在,不单单因为它的建筑奇特,布局奇异,植物奇美,更是因为它和美学、诗词融合在一起,才有了传承了数百年的魅力。    “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黛玉的桃花诗社;妙玉的清池皓月联诗社;探春的海棠诗社,三社密结金陵十二钗,将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融进浓浓的诗意,幽香且绵长。    倘若我们细心观察我们游览过的每一处园林,总能发现文人墨客留下的墨间芳华,这些字墨是园林的精华所在,亦是点睛之笔。    每每读《红楼梦》一书,让我心动不已的依然是大观园中那些文字艺术散发出的文学美,它的美丽如同潮水席卷而来,徜徉其中,与历史,与文化,与建筑倾心邂逅,那种风月无边的美好真的会醉了你的心神。    第十七回 “在贾珍的导引下,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这陈列在文字中的园林美和文学糅合成一道靓丽的光芒,照耀着历史的天空,明媚且悠远。    大观园是大自然山水的一种缩影,是圆林艺术的博物馆,是中国艺术长廊的瑰宝,是《红楼梦》一书中描绘自然与建筑结合的精彩篇章。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在大观园中,水是园林的主题,无论是潇湘馆、稻香村、怡红院,还是蘅芜苑都有一带清流潺潺而过。   园内的一亭一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皆是一幅水墨丹青图。“转过山坡,穿过度柳,扶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转、穿、扶、过、入、越、度、出,这些动词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贾宝玉父子一行人去了哪里,更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水墨丹青,主题明了,意味深远。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华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徜徉历史的长河,你会发现每一个喜爱园林的雅士,总会在园内植一方竹林,即可时有清香度竹来,又可鸣琴酌酒看扶疏。    曹雪芹,也是着意描写了潇湘馆的“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在写到宝玉与黛玉商量搬进大观园中谁住哪一处好时,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 比别处幽静。”曹公通过黛玉之口,说出他也是爱竹之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十年兴荣谁与知,终不过繁华梦一场。张爱玲曾说过人间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红楼》虽未完,有大观园——这座盛开在曹公笔下的盛世芳园,用璀璨夺目的精致谱写了一卷华章,足矣让世人阅读《红楼梦》一书时,频频,回眸又回眸。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