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看点】周口华威,中原一颗璀璨之星(散文)

时间:2021-07-07 02:41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待到菊香满斜阳,秋风不落百花香。-----引语   在中国河南省东南部的广阔平原上,有一个历史名城周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处的人间宝地,境内湖光十色,风光秀丽。东临安徽阜阳,西接河南漯河、许昌,南与驻马店相连,北与开封、商丘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旅游营商环境,让这个海拔不足65米的平原城市,聚焦华北,丰富水资源,养育了勤劳的周口人,美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周口。一条条河流就像是一道道绿色的飘带,布满周口的每一个角落,把天际的平原沃野装扮得分外妖娆多姿,也提供给了华威改革发展壮大的机遇。   悠久的历史,孕育文明的摇篮,太昊陵、女娲宫、关帝庙每天迎接的游客络绎不绝。周口不仅是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古都,也是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故里。周口也因此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周口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给周口旅游发展前景带来无限生机。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就在时代的潮流里拔地崛起,聚焦众多人的眼光,成为周口代表性的名片。   苑内收藏了大批民俗类文物,包括墓志(唐至民国)、汉画像砖、古陶瓷器、古建筑构件、古家具、农耕文化物件、木雕、石刻及名人书画等上万件藏品。让周口锦上添花,达到空前的繁荣。   谁能想象,一个昔日的小企业,华丽蜕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企业;谁能想像,一个装卸公司的命运,会与博物馆扯上关系;谁能想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装卸公司,会成为今天统揽全局的民俗文化博物苑。   周口华威民俗博物苑,把周口的发展历程,以里程碑式记录下来,从唐至民国的碑刻、墓砖到门户榻舍,从各个时期的农家用具到工业生产等文物,一件件民俗物件,把发展的周口,辉宏的悠久历史,一件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发展创新的改革先锋,成为豫东颇具影响力的企业。   谁能想象,一个小小的装卸公司,发展成为集装卸搬运、古典家具经营、民俗博物收藏,保护展出复制及承办政府部门、艺术界等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今天的华威实业公司,就像是一缕清风,在豫东大地上吹醒万物,它的到来,为周口的发展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看那民俗文化博物馆里,一件件农耕时期的物件,农耕物品陈列有序,让人充分了解农耕时期的生活现状,一些农具上面还沾染着历史的风尘,带着悠悠不愿辞世的忧思。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景,那个时代的辛酸。门前展出的大水缸,分明是过去高门大院里用来发生火灾急救用的,现在摆放在博物馆里,一种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门前古朴的石碾子,仿佛穿透时空,正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形状各异的石雕和石刻,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周口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特色。透明的橱窗里,具有艺术特色的木雕造像,栩栩如生,形态俊异,把劳动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没有生产劳动哪有社会的文明进步,没有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也就没有创新的历史发展。   馆藏之宝皇帝圣旨碑刻,沉重而沧桑地平躺在展厅,一种厚重感,历史感布满了展厅,看大大小小的碑刻,不仅让人对中原文化心生敬畏之情。   门前的一头头雄狮,好像随时都会发出咆哮的声音,那一桩桩石柱,高低不平的布局,错落有致,圆形的石板铺设的路面显得幽深静谧,走在青石板上,像踩在了历史尘封的记忆里,当中有周口人谱写的辉煌篇章和浩然正气,有华威人在改革的春风里播种下的辛勤汗水和丰硕的成果。在风调雨顺的行进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华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自然赋予人类神的力量的完美结合。   修长的竹子,碧绿翠微,隐隐洒下的阳光,投入大大的水缸,一股股清音入眼,两相情思晕染,一份相思,两处闲愁,既悠然自得,又增添了几许淡淡的愁云,一种内心的酸楚涌上心头。秀丽的盆景,阿娜多姿,一条条绿色长廊,透视着悠远的天穹。   庞大的木制榨油机,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躺在历史的车辙下,任岁月滚下斑斑点点。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朴实的周口人流着汗水,付出艰辛,创造物质文明的场景。   不同的展厅,不同的藏品,呈现不同时期的特色,都格外弥足珍贵,让人流连忘返。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面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中原农耕时代的器物及其民俗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弭,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以民营的角色担负起政府博物馆的重任,承载着历史的任务,为中原农耕文化守着一片家园,实在是很了不起。   华威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殿堂里有身着汗衫,背负历史沧桑的周口,也有新时代的周口,不忘初心,谱写新篇章的辉煌。有在平庸的土地上开拓创新的步伐,也有历史的弥音,在一件件石碑雕刻上再现,更有不怕困难,勇于奋进的歌声,在每一件馆藏品里发出悠扬的曲调。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