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渔舟】唯有牡丹真国色(散文)

时间:2020-10-12 01:15
  暮春时节,当热闹了一些时日的朵朵春红,在枝头一一退隐时,牡丹,这个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便携带着唐朝的呼吸和体温,穿越历史的长河,在四月的天空盛放。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每年的四月是牡丹花开的最佳时节,古都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竟相观赏,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牡丹花会,始于1983年。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而今天,它代表着中国的国泰民安,富足昌盛。   2014年,趁着清明节小长假,我踏上了“千年帝都,牡丹花成”洛阳的这片热土,奔赴一场春暖花开的盛会——畅游神州牡丹园,完成了一次与牡丹的相约。   车辆还在徐徐行驶,隔着车窗,我便看见道路两旁的游人或头戴,或手捧,或怀抱着绢做的仿真牡丹,姹紫嫣红,一团喜气。   神州牡丹园位于中国佛祖释源──白马寺对面,占地600余亩。园内靠近大门的两侧是世界上最长的百米国粹长廊──唐三彩牡丹壁画和武则天的画像。两面壁画遥相呼应,向世人解读《腊日宣诏幸上苑》的故事。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百花慑于皇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被群芳尊为花中之王。真真应了那句:翡翠清姿百艳妒,万葱羞媲色全无。天香总有骚客叙,千古奇葩第一株。   清明时节,园内清香袅袅,花繁似锦,游人如织。游园内收集国内外名优牡丹品种一千多个,40余万株,汇天下牡丹精品、聚四季名卉于一园。   园内牡丹竞相开放,超逸群卉。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走进牡丹园,放眼望去:“姚黄”金光灿灿,“魏紫”光彩灼灼,“洛阳红”喷红吐艳,“烟绒紫”墨里含金,“二乔”红白斗艳,“豆绿”美如碧玉,……红白黛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一朵朵,一簇簇的牡丹,花容端丽,雍容华贵,引得游人驻足观望,啧啧赞叹。真是:风姿绰约绽笑颜,微风轻拂舞翩翩。游人驻足齐声赞,牡丹仙子下凡间。   牡丹园内,最为吸引游人的当属白牡丹和黑牡丹了。可谓:赭红魏紫锦被堆,姚黄欧白一尺雪;牡丹千本有奇葩,颤风娇里黑为最!   园内与盛开的牡丹相映成趣的是盛唐建筑风格,一个个精致的山水园林景观,把整个牡丹园装点得犹如皇家园林。   在神州牡丹园内,或亭榭小憩,或池塘观鱼,或花旁交谈,或山脚驻足,或竹林漫步,或品茗吟诗,或调琴放歌,或荡水轻舟,或舞池漫舞,或赏宫廷戏曲,这一切都可以让游人重温唐人的绅士雅韵和王者风范。   园内的每一条小径都溢满花香,每一个花坛内都争吐芬芳。四月的洛阳,处处暖意融融,人潮涌动,游人们倾心相望,留恋着国色天香。   越过眼前色彩缤纷,姿态万千的牡丹,隔着1600多年的距离,我在历史的画卷,看见洛神赋中,那一朵朵盛开在曹植身后的牡丹。那株开在洛河水畔的牡丹,400年后开在了大唐仕女的鬓端。   《爱莲说》有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是牡丹在历史中最受宠爱的一段人生旅程。盛唐之后,牡丹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侍女图、锦缎、布匹、绘画等中华艺术品都有牡丹的倩影,牡丹被世人或簪,或绣,或描,风韵多姿,摇曳成画。   牡丹享誉着“国花”之名,不仅以形色富丽、雍容高贵而自古盛名,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和情感寄托。作为饮誉天下的“国花”,牡丹用它的雍容华贵和优雅的姿态在百花宴中独占鳌头,一揽国色。   一朵朵牡丹花承载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浓缩在缤纷多彩的年轮中,眼前盛放的牡丹,让悠远的盛唐时光触手可及。   每年四月,古都洛阳都要迎来二十多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为一赏牡丹纷沓而至的盛景,让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花卉,这个承担着国花声誉的花卉,用它的吉祥如意,用它的雍容华贵,用它的国色天香,在历史的长河中悠远绵长。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