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荷塘“有奖金‘征文】奶奶的杏条筐(散文)

时间:2020-07-02 00:57
     东北地区山高岭大,林深草茂,靠山吃山的东北人过日子离不开杏条筐。无论走进哪一家,都会看到几只大大小小的筐。   从我懂事时起就知道,屋梁上树丫杈钩子挂着的小杏条筐,是个神奇的百宝箱、万能的宝葫芦。我哭闹,奶奶就踮起脚把扎着黑绷带子的腿抻得直直地摘下筐来,翻出几个大山里红,用大拇指和食指使劲捏裂了,抠出籽后塞到我的嘴里。饿了的时候,奶奶就从杏条筐子里或掏出一块苞米面饼子,或扯一块煎饼,吃得我满嘴香喷喷的。院子里老母鸡刚刚“咯哒咯哒”叫起来,奶奶就用老粗布大襟兜起从稻草窝里掏出来的热乎鲜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到杏条筐里,等攒够了时挎着筐子到供销社换洋火、洋油或肥皂。   一天,奶奶只顾忙于干活,没有时间照料我,扛不住那悬挂在房梁下小筐里散发的浓浓香味的诱惑,趁着她出去喂猪的机会,我悄悄地搬来凳子,站上去伸手够筐里的苞米面饼子,无奈个头太矮够不着,手还没有碰到筐沿便跌到地上,胳膊肘擦破挺大一块皮儿。奶奶听到哭声跑进屋,慌忙背起我向村东头的老大夫家跑去。老爷爷仔细看了看轻轻摸了摸说:“没什么大事,抹点二百二药水,几天就好了。”吓得脸煞白的奶奶,听了这句话扑腾一声坐在炕上,好长时间站不起来。   我五六岁时的那个春天青黄不接,奶奶一只胳膊挎着家里那个大一点的杏条筐,一只手牵着我到地里剜小根蒜、曲麻菜。什么三角草、挥菜、苋菜,一个时辰就采满了筐子。   生产队放假了,很多家大人小孩齐上山,家里的筐子不够用是常有的事。一次邻居杨大娘来借大筐,到第二天晚上也没有送回来。奶奶要用筐子就登门去询问,得知杨大娘不小心把筐子的手拎梁弄坏了,她不好意思送回一个损坏的筐,准备求人编个新的再还给奶奶,奶奶说:“我借给你家本来就是一个旧筐,赶上你点背用坏了,我拿回去缠吧缠吧一样用,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们这样不是外道了吗?”奶奶硬是把用坏的筐子给拎了回来。   拿回筐子后,奶奶用旧布条紧紧缠了很多圈,她以为这样就能对付用一阵子,没想到用了两次就彻底报废了。邻居杨爷爷有一把好手艺,编出的筐子真像大大小小的金元宝。村里人们胳膊挎着的筐子大多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不过他年纪大了,天冷时身体一动弹就“嗑嗑”咳嗽不停,奶奶想求他帮助编个新的,到他家去了几次,看到他的那个样子,话到都嘴边就没好意思说出来。   几天后,奶奶扛回了一大捆杏条,决心自己学习编筐。杨爷爷闻讯过来帮忙,他们选出比较长的只有一个叉的杏条,在根部那头用刀豁开一个小口子,夹上一根小细绳,缠绕后以杏条为原点旋转固定在端头的小木棍,把整个杏条扭成均匀的劲,再用小木棍沿着唯一裂开的缝隙把圆杏条压成片。如何保证一根圆的杏条扭裂时只出现一个裂缝是最关键的技巧,奶奶为这练了很长时间才学会。破成片料后要及时清除掉软质芯,纵横交替编成筐底。编好筐底后必须趁条料没有干燥前弯上去,否则会容易折断。编织筐立帮的方法与编筐底绝然不同。首先准备一把小刀,一个硬质木料或牛角制做的梭子。具体做法是先用小刀把除掉枝叉的杏条根部三等分,用梭子破成三小条后就可用来编筐的立帮。保证破出的三根条料均匀,也不是谁都能一天就学会的,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编织时条子一根需紧压一根,筐的形状全靠手劲控制。不知道奶奶为什么那么聪明,在杨爷爷指导下,只用几天就把筐编得像模像样了。站在远处仔细端详,还真有点年画上的金元宝的形态呢。   那年代,在乡下编筐也算个手艺活。奶奶选料讲究,从来不用粗细不匀的条子,为了让杏条柔软,摁在水里泡两天或放到菜窖里闷几天。一年生的杏条外皮是金黄色,只能编小筐;二年生的杏条表皮呈红褐色,韧性好,用做大筐的条料。   不几天的时间,奶奶就编了好多大小筐子,乡亲们如果没有筐用了,就过来找奶奶挑上一个。乡下人非常朴实厚道,从来不会轻易麻烦人的。过后有的人就会用衣服大襟兜几个鸡蛋鸭蛋放在奶奶的炕上,说给孩子煮熟了吃。有的人会扛来几大捆杏条,说是上山割柴时看到好杏条顺便割了回来,用来做饭烧炕太可惜了。鸡蛋多了,奶奶会拿到供销社兑换过日子的日常用品。时间长了,家里杏条越积越多,奶奶晚上收拾完饭桌碗筷,赶紧做到小板凳上,两腿蒙着围裙,在小油灯下不停地编啊编啊。编好的筐家里实在放不下了,有一次趁天还没有亮,奶奶把大大小小的筐用绳子串在一起,背着走二十多里的山路到县城边的市场去卖。   没过几天,生产大队书记知道了这件事,晚上召开了社员大会,让奶奶上前面站着检讨,奶奶也没念过书,啥也说不来。这时,妇女队长站起了说:“队长,她一个老太太,腰佝偻得两头快扣到一头了,背着那么多的筐子,那个资本主义道路你让她使劲走能走多远?”队长看会议也开不出什么名堂来,只得顺势宣布散会。虽然没有给奶奶扣上什么罪名,可是那筐再也不能继续编了。   实行包产到户后,可以自由买卖了,社员上市场买菜、土特产都需要筐子。自家攒点笨鸡蛋、鸭蛋去卖,也需要筐子。奶奶编的筐美观结实是远近出了名的,天天有人来盯着要买筐。农闲时,奶奶每天忙完屋里屋外的家务活,就没白没黑地专心编筐,手指皮磨掉了不知多少层。   奶奶编的筐允许出售后,家里再也没有舍得用新筐了。不过我清楚地记得,结婚后第一次和爱人回来看望奶奶,她却坚持给我们编个新筐。她从仓房中扛来一大捆杏条,一根一根地细心挑选出,编上十余根条子,就赶紧用木棒敲一敲,每隔一段还把条子拧成麻花结锁紧。我看着看着,眼睛慢慢湿润了。第二天我们要走了,奶奶用这个筐子装了满满的榛蘑、木耳山榛子,让我们带上。以后我们每次回家都用这筐子,给奶奶带些她最喜欢吃的糕点、水果。   后来,人们开始用塑料袋替代筐子装东西,奶奶编筐的生意也就清淡下来了,杏条筐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   如今,奶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奶奶给我们亲手编织成的小筐子,我一直舍不得扔掉。虽然这个小筐子虽然已经泛黄陈旧了,但是里面装着奶奶的无限情意……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