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遇见】王国炎老师(散文)

时间:2020-04-02 01:32
     星期天整理旧物时,很意外地发现这本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翻开片片泛黄的书页,仿佛开启了时光阀门,思绪如水般流向了儿时岁月,从我的记忆深处慢慢地浮现一位中年人的形象来,且愈来愈清晰,他就是王国炎老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上小学四年级,王老师教我们数学。他是山东人,出身书香人家,年轻时受过良好教育,参加过抗美援朝,后从部队转业到上派一小从事教师工作。   当时,王老师和我家都住在一小的教工宿舍,南北相邻,透过我家厢房的窗户,可以看清王家后园的一草一木。王老师的老母亲是民主党派人士,满头银发,气质优雅,那时候,老人已退休,与儿子住在一起。至今,有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画面:夏日的清晨,老人端坐在后园的一把旧藤椅上,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看书,一缕银发在微风中飘动……   王老师面容清瘦,身材挺拔,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使他在一群操着肥西话的数学老师里显得别样、清新。   记得王老师上的第一节数学课。课上一半时,面对满堂的陌生同学,准备提问的王老师似乎有点茫然,当他的目光扫向我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可是好像也记不清我的名字了,因他这样问:“小三子,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嘻嘻!小三子、小三子……”不容我回答,全班已响起一片窃笑声。   王老师教数学,注重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比如讲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他不仅要求我们会列、会解方程式,还要另用算术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样虽然加大了解题难度,但无疑使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时,王老师还会布置一些他称之为“咸鸭骨头”的难题,他说做这些题就像咀嚼“咸鸭骨头”一样,越嚼越香。   班上有一曹姓同学,调皮好动,常闹得周围不安宁,影响课堂纪律,可他天资聪颖,课堂上的问题还都难不倒他。于是,王老师因人施教,亲手装订一套厚厚的初中数学合订本并交给曹同学,同时与他约法三章:我的课你可以不听,你不能干扰别人,考试就考你初中数学。也是怪了,从此以后,这孩子不再生事,一上数学课,就默默地啃起这本“大部头”来(该同学后考入清华并事业有成)。   有一个学期,王老师教数学的同时,还“客串”了一把体育老师。他教我们做操跑步和打球啥的,像模像样,一点不输专业的体育教师。尤其是示范打篮球,从运球、过人到三步上篮,王老师一气呵成,动作帅极了!“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句话,搁那时,还真不觉得可笑呢。   王老师一生正派耿直,他不仅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还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进驻的“工人宣传队”成天嚷嚷着“按既定方针办”,王老师颇不以为然,认为再继续走“文革”老路,国家就真的没有前途了。所幸,党和政府一系列拨乱返正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如1977年恢复了停办十年的高考、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王老师随之欢欣鼓舞。他动情的对我们说:科学的春天来了,好好学习吧孩子们,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你们大显身手的!   王老师一直保持着干练的军人作风,上课内容紧凑,从不拖堂,甚至还有意抽出时间讲些课外故事,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他讲华罗庚的事迹,讲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当然让我们最痴迷的还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是作家叶永烈出版于1978年的科幻小说。书中的飘行车、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蔬果生产农场……今天这些虽然已不再新鲜,但在当年的孩子眼里,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神往啊!   1980年,我小升初考得不错,王老师很高兴,于是把他用过的沾着些许粉笔灰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奖给了我。  

------分隔线----------------------------
推荐内容